足迹·温暖的回响丨绥德县非遗陈列馆:传承文化遗产 共享美好生活
2022-05-09 08:48:25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陈列馆外,正在进行陕北秧歌表演。

“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我们激动不已!”4月28日,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说。

在绥德县,形态各异的石雕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广场上闹秧歌的婆姨们喜笑颜开,背着三弦的“绥德汉”穿堂而过,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已经“飞”入绥德千家万户……

“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

“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回想去年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热闹的场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说,“总书记进来时我正在刻石雕咧!”

石雕是绥德人赖以生存的“根脉性”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展馆里,一排排栩栩如生的炕头石狮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这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吉祥物……”鲍武文兴奋地告诉记者,炕头石狮神态鲜活可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总书记说民间艺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暖到我心窝窝里!”鲍武文是绥德最早创办石雕厂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他充满动力。

柳编、泥塑、壁画、唢呐、石雕、剪纸、绥德平安书、陕北民歌……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里,还“藏”着绥德人民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民间艺术。

怀抱三弦、腿绑甩板,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在陈列馆二楼,陕北说书人李康嗓音一亮,红火热闹一台戏。

现场,李康弹奏了一曲《学党史明初心》,“我们用方言的韵调说唱本地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更坚定了我们创作的信心!”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非遗的“舞台”,就在陕北山山峁峁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

“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绥德县一张亮丽的名片。”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闫慧说。

“一上二楼,总书记就认出了饸饹床。”李康回忆,在陈列馆二层,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细细端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火红的大秧歌扭起来……陈列馆四合院里很是热闹。

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任艳艳介绍:“我们的非遗传承工作是每周都有活动、每月都有培训。目前在绥德,非遗文化已经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园。扭秧歌也成为绥德人每天早晚锻炼身体的文化娱乐活动。”

具有艺术创造力的绥德石雕技艺,高亢嘹亮的绥米唢呐,热闹红火的陕北秧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融入陕北人的生命之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个,省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1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3个,市级非遗传习所5个,县级非遗传习所55个……殷实的非遗家底,让绥德这座小城充满文化底气。

“我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鼓励年轻传承人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非遗精品。”雒胜军说,传承并不仅仅是针对传承技艺本身,更要注重保护工作中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绥德千狮大桥、天下第一石牌楼、永乐大道石刻画、石魂广场、石狮子博物馆、汉画像石展览馆……大街小巷石雕艺术作品形态各异,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赏。不少人走进体验馆学习这项非物质遗产技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的文化遗产,人民共享。我们建立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人才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出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雒胜军介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共享非遗成果,共享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立科学规范的非遗专项档案;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创新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保护……长期以来,绥德县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注重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尤其是石雕雕刻技艺与本地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的同时,也碰撞出新的“火花”。

“石雕产业辐射带动周边石料采掘业、石料加工业等相关业态发展,带动2000余人创业就业。”雒胜军欣慰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非遗”饭。

临近傍晚,柔和的阳光洒在无定河岸边,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小院里,年轻人正在学习“闹秧歌”,刘海云跳得最欢。

“陕北人扭秧歌,扭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学习扭秧歌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更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几天下来,初学者刘海云已经成了“老手”。

在新时代,绥德非遗绽放出新鲜的生命活力,人们携手“雕刻”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肩负历史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一定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家门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更多人共享美好生活。”雒胜军说。(群众新闻网)

阅读量:2201
版权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380家新闻单位。转载这些新闻单位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bjnews@163.com)。本平台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楠桠 小编
2022-05-09 08:48:25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