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大秦岭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斑斓的群山层峦叠嶂、万壑千岩,铁塔以钢铁脊梁擎起银线,在山腰的云雾间画出一道道五线谱……
远处山道上,走来一群秦岭输电运维班巡线工。他们身穿工服,脚登绝缘鞋,颈挎望远镜,身背十多公斤重的工具包,手里一把把开山刀沿路披荆斩棘。领头的巡线老班长脚步坚定,鬓角泛起银丝,每到一处铁塔,都麻利地爬上铁塔,检查每一处螺丝、接头、线杆……
老班长名叫周红亮,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最近刚刚获评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30年来,周红亮目睹了山林的寒暑交替,也凭借一双铁脚板,在623公里的巡线路上磨穿了80多双绝缘鞋的鞋底,累计在秦岭山区巡线超过6万公里,带领同事发现并消除线路缺陷和隐患3万余处。
周红亮对秦岭山区输电线路进行巡视检查
有人戏称他是天生的巡线工,因为“没有一颗红心,谁能在这大山沟里窝30年?”然而,这名巡线工可不简单,就在这条蜿蜒的山路上,经他之手诞生出40多项创新成果、16项国家专利,培养出20余名技术能手,让铁塔银线在云端蜿蜒。
青山不语,灯火长明。周红亮的这一颗红心照亮的不只是青山,更是一个时代的匠魂与信仰。
山高人为峰——
铁鞋踏破万重山
秦岭的轮廓在天际线上绵延,像一幅泼墨的巨卷,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在这幅雄浑画卷的深处,在海拔两千多米、人迹罕至的峰峦之间,银色的电力铁塔如同沉默的哨兵,巍然耸立。
连接它们的,是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一条条维系着万家灯火、铁路动脉的生命线。而守护这条被同行敬畏地称为“电力蜀道”的生命线的,正是周红亮和他的一双铁脚板。
30载寒来暑往,他用脚步丈量着大山的巍峨,用坚韧刻写下“山高人为峰”的注脚。
这条路,每一步都写满艰辛与未知。秦岭深处,并非诗意的桃源。夏季,草木疯长,密不透风的丛林里潜藏着危机。巡线途中与野猪、黑熊不期而遇是常事,周红亮至今记得第一次遭遇黑熊时的惊魂时刻:“刚转过一个山弯,迎面就撞上了,咱就一步步慢慢退……好容易安全了,后背都湿透了。”
比猛兽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看似无害的草木。毒蛇、地窝蜂屡见不鲜,然而,最致命的威胁来自秦岭常见的一种树木——漆树。
它的汁液含有剧毒,皮肤一旦接触,轻则红肿溃烂,重则危及生命。记得一次暴雨过后,周红亮必须横穿过一片漆树林,为抢修赢得时间。然而,抢修完成了,他却因漆树过敏,眼睛肿胀成一条缝,手肿得连水杯都拿不起来。入院11天,他才能下地走路……
寒冬,则是另一番严峻考验。秦岭的冬天,气温常在零下20℃左右徘徊。大雪封山时,积雪能深达腰际,天地间一片苍茫。然而,越是极寒天气,越是电网覆冰的高风险期,也越是周红亮最忙碌的时候。他必须和同事们一起,驻扎在位于深山、条件简陋的融冰变电站。
2023年12月13日,周红亮在110千伏融冰变电站进行融冰作业
每一次融冰操作,都是在深夜最冷时分开始,持续整整5个小时。他们需要严密监控设备,进行复杂的分相融冰操作,直到那缠绕在导线上的厚重冰甲被电流的热量一点点融化。熬过漫漫长夜的融冰操作,并不意味着结束。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红亮就要背起沉重的红外线测温仪和望远镜,戴上安全帽,踏着齐膝深的积雪,破冰开路,艰难跋涉到线路上,去实地观察前一晚的融冰效果。
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对于周红亮来说,往往意味着“融冰保电”的“必修课”。30个春秋里,他有27个春节是在巡线途中度过的。当山外爆竹声声、笑语喧天时,他和同事们正顶风冒雪,在寂静的山林里守护着那条看不见的“光”的通道。
巡线不易,不知哪一年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将每一双巡线“退役”的绝缘鞋,都完整地保存下来,30年里存下80多双绝缘鞋。有人问他,还留着这些鞋子做什么?不如一扔了之。可他却不愿扔了这些鞋子,因为“这都是陪我巡过山的老伙伴,留下来也是个纪念”。
除了足迹,他的巡线笔记同样珍贵。20多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里面不仅记录着每一基铁塔的编号、位置、村屯地界,更详细记载着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规律、容易覆冰的特殊区段、塔上绝缘子的细微变化、历次发现的隐患点及处理方法。这些笔记,是他用无数个日夜观察和经验积累凝结成的“宝典”,也是后来者的“指路明灯”,让年轻的巡线工能少走许多弯路,少爬许多冤枉山。久而久之,“活地图”的称号在山里山外传开了。只要报出一个线路塔号,他就能瞬间在脑海中定位,并清晰地说出最佳巡行路径。
险情是这条“蜀道”上的终极考验。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席卷南方,秦岭也未能幸免。厚厚的冰层包裹着330千伏马汉线等关键输电线路,导线不堪重负,发出危险的“呻吟”,直接威胁着为宝成铁路供电的线路安全。危急时刻,周红亮没有丝毫犹豫,带领班组成员,顶着漫天风雪,连夜艰难跋涉进入险象环生的山区。汗水浸透了棉衣,又在严寒中冻成冰壳,但他硬是用热血融化了坚冰,守护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的冲击波同样波及了秦岭山区。余震不断,山石随时可能滚落。周红亮又一次主动请缨,投入紧张的设备隐患排查中,对一基又一基杆塔进行拉网式排查。
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执着与坚守,换来了奇迹般的纪录:他守护的宝成电气化铁路,没有发生过一次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断电停运事件;秦岭山区的输电线路,也从未发生过一起因冰灾引发的事故。凤县、两当、徽县等地区150多万人的光明,就在这无声的守护中,年复一年地稳定亮起。
银钱织天轨——
敢破千障开云路
秦岭的风雪能冻僵手指,却冻不住一颗渴望“把苦活变巧活”的心。
当年轻的周红亮跪在泥泞中,颤抖着翻开因工具硌破身体而染血的旧帆布包时,没人想到这个19岁少年生满冻疮的手,日后会捧出16项国家专利,更在巍巍群峰间织就一条名为“创新”的璀璨星河。
上世纪90年代的巡线工,肩上永远压着二三十斤的“百宝箱”:扳手在螺丝刀上撞出凹痕,望远镜的棱角磨破后背,抵达故障点时常要花十分钟翻找工具。血泡混着汗水在周红亮掌心溃烂,他盯着杂乱背包喃喃自语:“为啥不能给工具安个家?”
这个朴素念头成了燎原的火种。
巡线归来的夜晚,他借着油灯拆旧帆布,用木片比画隔层尺寸,针脚歪斜地缝制出十二个插袋。三个月后,当他把第一代“分区工具包”拍在同事面前时,老工人摸着外挂扣环上稳稳卡住的饭盒,哽咽道:“红亮啊,这包太方便了!”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6年雷雨季。暴雨倾盆,秦岭山区线路频频跳闸。周红亮跪在泥泞中刨出埋地的接地线——本该引雷入地的“生命线”,竟已锈蚀如枯骨!
“原来雷电是顺着‘锈血管’钻进电网的!”他连夜翻遍资料,突发奇想:若用热缩管包裹金属线体,如同给导线穿上雨衣呢?深夜的仓库里,热风枪喷出灼浪,他赤手捏紧发烫的管材塑形,掌心烫出水泡却浑然不觉。当第一根裹着“透明铠甲”的接地线埋入地下,雷击故障率骤降90%。
2025年9月13日,周红亮对秦岭山区输电线路进行检修
这个从血泡里诞生的热缩管防腐接地线,成为他人生首个国家专利。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2008年冰灾中,他目睹工友悬在覆冰铁塔上挥镐除险,冰碴如刀片飞溅。“人在塔上哆嗦,我的心跟着哆嗦。”三年后,当风筝线缠绕高压线的警报再响,他盯着窗外汽车雨刮器猛然顿悟:“能不能造个爬线机器人代劳?”首次试验用雨刮器电机驱动的装置,刚挂上导线就失控乱颤;加装旋转刀头后,又因重心不稳频频跌落。
妻子王晓莹看着他熬红的眼劝道:“别折腾了,人工清障几十年都这么干。”他却把铺盖卷搬进工作室,用四个月时间调试出平衡系统——当“小黄人”机器人灵巧割断三十米高空的风筝线时,整个班组欢呼如雷。这项登上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的线路除障“精灵”,让高危作业时间从两小时缩减至十分钟。
创新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201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彼时正值秦岭覆冰监测难题困扰业界,传统人工观测如同盲人摸象。周红亮带领团队扎进荒山,在零下20℃的极寒中记录冰层数据,手冻僵了塞进怀里焐热继续写。7个月后,他们首创输电线路覆冰远程监测系统:传感器如星辰嵌于铁塔,实时回传冰厚、风速;后台算法将数据转化为预警图谱,轻点手机便知千里外冰情。老工人摸着屏幕惊叹:“这哪是机器?分明是长了千里眼!”
三十载创新路,周红亮最珍视的始终是山野的回响。凤县七旬老人握着“防蛇护腿”说:“再不怕采药遇蛇了。”宝成铁路调度员指着覆冰监测屏感慨:“冰雪天也能准点发车。”年轻的巡线工甩甩新式背包笑道:“肩膀终于解放喽!”这些声音汇成星河,照亮他朴素的信念:“工具是手的延伸,创新是心的光亮——当我们给铁塔插上翅膀,群山便有了逐光的航道。”
而今站在秦岭之巅,看银线如星河轨道贯穿云雾,周红亮仍习惯性摩挲掌心的老茧。那厚茧之下,跳动着一颗让冰冷技术拥抱人间温热的匠心。当万家灯火在沟壑间次第亮起,便是对“巧手织就星河”最磅礴的致敬。
他在丛中笑——
薪火燃灯照青峦
雪落秦岭的深夜,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大楼顶层一扇窗始终亮着灯。周红亮伏在案前,眼镜滑到鼻尖,指尖逐行划过徒弟发来的“防鸟刺”设计图。窗外千山寂寂,他提笔批注:“重心前移5毫米,否则强风易折。”字迹未干,手机又震了——甘肃震区抢修队发来求助:“周工,地线修补机器人卡在悬垂串了!”他立刻点开视频,远程指导拆卸扭矩螺丝:“记住,左手托底盘,右手逆时针转三圈半……”视频那头的小伙子抹了把汗,笑喊:“师傅您真是‘千里手’!”
这般场景,已成为周红亮创新工作室的寻常夜曲。2013年工作室挂牌时,他特意在门口悬了盏旧马灯——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巡线用的照明灯。
“灯油会尽,心火长明。”他对围拢的年轻人说。
“点灯”之路始于最朴素的传承。这些年,他先后带出20多名徒弟。周红亮带着他们进山,雪地中示范敲击铁塔听音辨伤:“叮声脆响是完好,闷响就有裂纹。”徒弟冻僵的手握不住笔,他解下棉袄裹住对方的手:“当年我师傅也是这样教的。”
如今,这些徒弟都成了各方的顶梁柱,有的甚至成了他的上级,但任谁见了周红亮,都会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温暖和敬意。
为让“心灯”照亮更多人,周红亮在工作室燃起“三把火”:
第一把火——“档案星图”。通过“人才建档+威客悬赏+星级晋位+定责公示”“四位一体”创新激励机制,完成了从“个人作用”到“集体效应”的转变,使创新创效“元气”大增。
第二把火——“深夜讲坛”。没有PPT与投影仪,只有铺满零件的长桌。周红亮总在巡线归来后开讲:“今天聊聊怎么让‘小黄人’翻越绝缘子。”他撕开纸盒折成障碍模型,电工刀刻出机械臂旋转角度。学徒们围坐记录,窗上冰花融成溪流。有徒弟在笔记扉页写道:“师傅折的纸盒,比我大学教材更鲜活。”
2023年6月27日,周红亮(左三)与同事讨论修补导线机器人机械臂的工作原理
第三把火——“背影教学”。2020年除夕,周红亮在融冰站值班。视频接通创新工作室,他指着身后覆冰铁塔喊:“现在演练遥控除冰!注意看我抬臂角度——”屏幕那端,九个年轻人同步抬手模拟操作,仿佛雪幕中有无形的线牵引手臂。
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在周红亮的示范带动下,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建成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0个,各类创新成果超过280个,专利授权近百项,6项QC成果走出国门,“双创”纪录不断刷新,宝鸡供电人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卓越。
在一次劳模座谈会上,领导让他用一句话定义传承。周红亮望向窗外苍翠的秦岭:“你看那新发的竹笋,没有老竹挡风遮雨,哪能一夜抽高三尺?”此刻山风拂过工作室窗台,那盏旧马灯的玻璃罩上,映着满墙专利证书的影子,也映着楼下训练场——一群“小周红亮”正操控无人机掠过铁塔,银翼载着朝阳的金辉。
当被问及为何拒绝管理岗时,他弯腰捡起地上一截铜线笑了:“我啊,就爱看年轻人跑过我踏平的山路。”
此刻的秦岭深处,新栽的输电铁塔巍然屹立,山花烂漫处,灯火如星河坠入人间。山路无声,今后的周红亮仍将一次次踏雪而行,只为用一颗红心,点亮这座青山!
宝鸡融媒 孙海涛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