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想 躬身为农人——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薯研究所所长王钊
2025-09-29 16:12:25

王钊展示长势喜人的甘薯

  又到一年丰收季,西秦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8月初,凤翔区虢王镇进入了红薯采收的重要时期,一块块田地里,农机轰鸣作响,一串串个头匀称、色泽鲜亮的红薯翻滚而出,铺满田垄。一位老农脸上洋溢着笑容,掂量着手中沉甸甸的红薯,高兴地说:“咱王所长带来的‘秦薯5号’真是个好品种,今年亩产有望突破3500公斤。”
  被农户亲切称为王所长的正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薯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王钊。自2001年以来,王钊始终扎根农业科研推广一线,专注甘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
  20多个春秋,王钊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通过国家、省级鉴定和登记的甘薯品种16个,培育的甘薯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600多万亩,新增产值130亿元以上。

匠心育种 突破品种困局

  1991年,王钊自农校毕业后进入宝鸡市农科院,从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一干就是10年,积累了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2001年,根据工作需要,王钊毅然接受挑战,转向陌生的甘薯研究领域。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那段时间,王钊每天清晨待在试验田,反复观察、记录甘薯的生长状况。风雨无阻、汗水浸衣,他却始终乐在其中。凭借这份执着,他逐渐掌握了甘薯品种选育的核心密码,创新出“一次嫁接蒙导开花技术”,克服了甘薯亲本个体在北方地区不开花的技术难题,攻克了甘薯品种选育的第一道“拦路虎”。
  在王钊的带领下,团队陆续选育出16个甘薯新品种,为陕西甘薯产业提供品种支撑。然而,新品种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新品种“秦薯5号”问世,许多农户看到王钊繁育推广的“秦薯5号”种苗不带根,心存疑虑,还不敢试种。
  “当时把种苗免费送,都没人要。”王钊说,为了让农民接受新品种,他亲自将种苗拉到田间地头,耐心地介绍“秦薯5号”的优点,“别看这苗子和以前不太一样,它产量高,结的甘薯吃起来香甜粉糯,而且耐贮藏,种了肯定不亏!”即便如此,多数农户仍半信半疑,只有少数和王钊相熟的农户答应试种。
  收获时节,试种的农户惊喜不已。新品种“秦薯5号”的亩产达到了3000公斤,且外形口感都极佳,客户抢着买,一下成了市场紧俏货。消息一传开,主动索要种苗的农户越来越多,“秦薯5号”迅速获得市场和农户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板栗薯”“市场薯”。
  如今,“秦薯5号”全面替代了“秦薯4号”,完成了陕西甘薯生产品种的第二次升级换代,年推广面积占全省甘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累计应用面积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超过百亿元,成了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致富薯”。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王钊带领团队选育的秦薯系列甘薯新品种,先后获得“国家联合攻关首届甘薯食味十佳品种”“第31届农高会四新成果奖”等荣誉,填补了陕西省多项专用甘薯品种的空白,满足了市场对品种的多元化需求。

科技赋能 破解生产难题

  甘薯生产环节繁多,从育苗、栽插到收获,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人工。随着农村“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生产效率低下逐渐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2010年以来,王钊带领团队先后引进、改进起垄、铺膜、栽插、切蔓、收获等各类甘薯种植机械30多台,同时开展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和田间验证,集成创新出适宜陕西关中川塬灌区、渭北及陕北干旱地区生产实际的“甘薯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这个技术可整合现有资源要素,提升甘薯的生产效率,释放劳动力,实现甘薯生产的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以前栽一亩甘薯,要经过起垄、开沟、浇水、栽苗、覆膜、放苗、封口7道工序,5个人忙一整天才能完成一亩地的栽种,现在借助多功能起垄覆膜一体机可实现膜上打孔栽插。而这一个小小的栽苗神器,一个人一天就能栽完一亩地。”王钊介绍道。
  2023年,“甘薯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被列为陕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甘薯产区广泛应用。它成功突破了制约产业多年的栽插技术瓶颈,工效提高6倍以上。依托该技术建设的示范田屡次在全国甘薯高产竞赛中获奖,更创造了陕西省鲜薯亩产4814.2公斤的高产纪录。
  破解了“用工荒”,王钊又瞄准了另一困扰甘薯生产多年的“顽疾”——甘薯病毒病。
  很快,“甘薯健康壮苗繁育技术”应运而生,为构建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省级种苗繁育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王钊在全省指导扶持了40多家育苗经营主体,让甘薯脱毒健康壮苗的普及率从不足20%大幅提升至60%以上。
  近年来,王钊主持并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或参与起草了“甘薯生产技术规程”“甘薯育苗技术规程”等7项地方标准,助力全省甘薯产业高质量、标准化发展。

“薯”光领航 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54岁的王钊,依然奔走于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凤翔、扶风、合阳、富平、大荔等多个县区,用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多年来,他累计举办技术培训300余场,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
  “我种了20多年甘薯,还是王所长带来的新品种最合心意,品种一个比一个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有啥技术问题也不用担心,随时可以请教王所长。”凤翔区虢王镇桂花村的侯武周提起王钊,语气中满是认可。
  面对夸奖,王钊说:“这些年,看着很多农户种上咱农科院的甘薯新品种,用上新技术,地里产量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好,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我心里满足得很。”
  2024年,王钊出于对产业未来的远见,推动西北地区最大的陕西省甘薯种质资源圃顺利建成,收集保存国内外优异甘薯种质450余份。创制出具备高干物率、抗旱、多抗、宜机化等优良特性的种质资源800多份,为未来选育突破性品种储备了宝贵育种材料。
  近期,他新培育的鲜食甘薯品种“秦薯13”等系列宜机收品种,正在参加陕西省品种联合鉴定试验,新品种可实现高密度超高产栽培,有望亩产达到6000公斤,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如今,一心为农、被誉为“薯”光引路人的王钊,依旧怀揣着对农业的赤诚之心,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宝鸡融媒 李依涵

底图.jpg

阅读量:2973
吴佳霓 小编
2025-09-29 16:12:25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