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翔的红薯地里,张鹏飞蹲在沙土地上,捧着刚刨出的红薯凑到手机镜头前推介道:“家人们看,这红薯皮薄肉甜!”屏幕那头,“马上下单”“我要两箱”的评论不停滚动;
在凤翔的非遗工坊,泥塑传承人黄忠祥捏着泥巴在直播,“这只坐虎的纹样,是老辈传下来的吉祥寓意”,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举着镜头对准何尊,“‘宅兹中国’四个字,藏着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弹幕里满是“想来现场看看”的期待;
……
近几年,直播这股数字春风,从田间的农产品吹进博物馆展柜、非遗工坊,也吹遍工业厂区、市井街巷,它让农人变主播、文物开口说、老技艺焕新生。那么,扎根宝鸡农业、工业、文旅等领域的直播经济,正呈现哪些独特的消费特点?笔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农民当主播
“以前种红薯,盼着客商上门收购;现在开直播,红薯从地里直发全国各地,一亩地能多赚不少钱!”凤翔区虢王镇红薯种植户张鹏飞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地众多农户的心声。
张鹏飞种了十多年红薯,过去每到收获季,他只能守在地头等客商,价格、销路全由别人说了算。2022年,他看到网上直播卖货的红火景象,便跟着县供销社的电商培训班学习,开办了自己的直播间。起初,他对着镜头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就怕网友笑话”。后来,他慢慢摸索,从不敢开口到侃侃而谈、从动作生疏到流畅自如,熟练地向各地网友介绍自家红薯,吸引了天南海北的网友下单。
供销社工作人员帮助农户在网上销售红薯
直播打开了销路,销量节节攀升。去年,他的直播间每天能接到几十个订单,积累了不少老客户。今年,这些客户又带来了新客源。接受采访时,他笑着指了指手机,感慨道:“直播现在是咱农民的‘新农具’,也是‘新饭碗’。”
和张鹏飞一样“触网”增收的,还有陇县辣椒种植户支广会。以前他靠跑展销会卖辣椒,路费就要几百元。现在跟着供销社直播,订单源源不断。“鲜辣椒直接打包发走,省了人工还卖得快。”支广会说,现在村里不少人都在直播,大家互相取经,销路不再是难题。
辣椒种植户在农田中直播
农民当主播,背后有技术支撑。市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直播电商联盟,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帮农民办手续、做直播,还策划“庆丰收·促增收”系列活动,将苹果、蜂蜜、面皮等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市供销社电商指导科杨林俊说:“今年1至7月,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7.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9%。”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直播,正让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
企业云代言
直播浪潮不仅席卷了田间地头,也涌入宝鸡的工厂车间与大街小巷,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宝鸡是“中国钛谷”,钛企生产的钛杯、钛筷等产品过去多是通过线下展会对接客户,现在许多钛产品也实现了网上销售。“大家看到的这些颜色不是喷漆,而是通过钛金属特有的阳极氧化工艺形成的,厚度只有几微米,却能与基材牢牢结合,日常使用不会刮花掉色。”9月10日,我市一家民用钛产品企业的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产品。该企业直播负责人坦言:“客商不一定有时间亲自到展会,订单推进慢。如今,我们在镜头前为客户实时答疑,客商能直观查看产品细节、了解生产工艺,不仅沟通效率大幅提升,更直接促成了线上订单。”
宝鸡企业生产的钛产品在钛博会上备受青睐
城市形象,也有了新的“代言人”。“家人们,今天带大家吃最地道的岐山臊子面,看这红油、这肉丁,香得很!”本土网红的直播间里,每天都有上万人跟着镜头“云游”宝鸡:从太白山的云海到关山牧场的草原,从陈仓老街的烟火气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厚重历史,他们用亲切的方言讲述宝鸡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宝鸡不止有青铜器,还有好山好水好味道”。
这样的“民间代言人”还有很多:凤翔区的主播专拍泥塑制作过程,一块泥巴在镜头前变成憨态可掬的坐虎,让“凤翔泥塑”火遍全网;岐山县打响“臊子面之乡”IP;麟游县的主播带着网友看九成宫碑刻、逛夏日森林,“避暑康养”成了麟游的新标签。更有本土网红带着宝鸡苹果、蜂蜜走进全国头部主播的直播间,让更多人记住了“宝鸡产”这块金字招牌。
如今,“一县一品、一域一特色”的直播格局,让宝鸡的产业活了,更让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节节高升。
文脉云上传
当直播遇上千年文脉,宝鸡的厚重历史与多彩非遗,有了更鲜活的“打开方式”。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直播镜头中,国宝何尊古朴典雅。“朋友们,何尊腹底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讲解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为屏幕前的数万网友解码着这段历史。一场直播下来,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近万人次。
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国宝何尊
“我们通过云展览、线上社教等多种直播形式,希望突破时空限制,以高清特写、多角度呈现引导观众聚焦文物细节,增强年轻受众的参与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陈倩说。湖南网友许慕北的留言颇具代表性:“关注直播快一年了,那些以前只在书本里见过的青铜器,现在感觉像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宝鸡,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现在因为它们而变得无比亲切。”
不止于青铜器,宝鸡的非遗也乘上了直播的“东风”。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泥塑传承人黄忠祥的直播间,每天都很热闹。他从和泥开始,一步步展示揉泥、捏形、上色、描纹的全过程,讲到每个纹样的寓意时,他会细致解说:“这朵花代表吉祥,这只鸟象征平安。”
泥塑传承人在创作作品
以前,黄忠祥总担心手艺没人懂,现在不少年轻人看了直播后专程从外地赶来学习。他欣慰地说:“去年就有几个年轻人在这儿踏踏实实地学了好长时间。”直播不仅卖出了作品,更让这门古老手艺“活”在当下、“火”在云端,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方。
陇县社火也赶上了直播潮。每年春节期间,主播们用手机全程直播,让全国网友在线感受西北民俗的热烈;西秦刺绣传承人把直播间设在绣房,飞针走线间,一块布变成了精美的绣品,网友一边看一边下单。
线上看文脉,线下游宝鸡。越来越多的游客因直播爱上宝鸡,形成了“线上直播引流、线下文旅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田间的红薯,到车间的钛杯,再到博物院的国宝、工坊里的非遗,直播这股数字浪潮,正为宝鸡的农业注入新活力、为工业开辟新路径、为文化实现新传承。这座扎根于周秦大地的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西府故事”。
(张乔乔)
让流量真正转化为长久红利
晓理
直播不仅是销售手段,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在宝鸡,它让农户直面市场、让工业突破地域限制、让文化打破时空壁垒,形成“生产—传播—消费”的闭环。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真实场景建立信任,以互动体验创造需求。从张鹏飞的红薯到钛谷的精密工艺,直播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品牌资产;从非遗工坊到博物馆,它让静态文化实现动态传承。这种“云上经济”的爆发力,印证了数字经济下沉的必然性——当技术赋能实体,偏远地区的优质资源也能直达全国市场。
然而,直播经济的可持续性仍待观察。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确保产品质量与流量匹配?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平台与从业者共同探索。宝鸡的实践表明,数字时代,唯有“内容为王、服务为本”,方能让流量真正转化为长久红利。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