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来宝鸡 深度报道(四十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史书——宝鸡出土青铜器铭文探析
2025-09-19 14:40:56

947b33d109154f4695d64718d518967e.jpg

9月16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外的停车场上,十几辆旅游大巴整齐停放;展厅内,来自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目光皆被展柜中静静陈列的青铜瑰宝所吸引。斑驳锈迹覆盖的器物上,古意浓郁的铭文如星河流转,将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盎然呈现。其中4号展厅尤为热闹,这里不仅系统展示了金文的起源、各时期风格及铸造工艺,更让青铜器铭文的艺术之美为游客可触可感。

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欣赏青铜瑰宝 毛丽娜摄

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出土的有铭文的青铜器数量众多,从何尊“宅兹中国”到毛公鼎497字诰命,以金文为“笔墨”勾勒周代风貌。这些被称作“金文”(亦称“钟鼎文”)的文字,与甲骨文同为现存最古老的汉字形态,不仅承载着商周时期的珍贵信息,更串联起中华文字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数千年传承脉络,让“文明从未中断”的印记在青铜器上愈发清晰。

铸刻兼用 

铭文“写”上青铜器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4号展厅的“青铜器铭文铸造工艺”展区,讲解员向游客介绍道:“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分阴文与阳文,凹下去的是阴文,凸出来的是阳文……”

游客参观了解青铜器铭文铸造工艺 毛丽娜摄

金文制作过程是先照刻铭的地方,制作一块凹度相同的泥片,由善书者用朱墨打底稿、再用刀刻;待干了之后,反印在器物内范上成为阳文,最终浇铸出阴文;若要制作阳文,则直接在泥范上刻反向阴文纹路,再经浇铸形成凸起文字。文字是记录文明、交流思想的载体,作为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环节,金文发挥着承上启下、垂范后世的作用。

学界将商周青铜铭文制作分为铸前作铭与铸后作铭两大类。“铸前作铭就是铜水浇铸前,先把铭文反刻在陶范——大多是芯范上,等铜水冷却成型,器物和铭文就一同诞生。”一位游客指着展示区一件铭文拓片说,“您看这凸起的阳文,笔道纤细清晰,就是直接在陶范范芯上刻写后铸造的,先民能做到这般精细,太考验智慧了。”

秦公镈 胡宝林摄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秦公钟和秦公镈铭的细浅刻痕在灯光下格外显眼,秦公钟、镈文字口纤细,线条圆转,整体布局疏朗。墙上的汉成山共甗铭文局部拓片显示,铸后作铭里的錾铭,用刃口钝平的凿子一点点打压出来,曲笔得靠多道短錾槽衔接。

在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前,一位游客盯着铭文感慨:“满满都是深沉的历史感!”据了解,铭文技艺的演变繁盛,是周人和秦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汗水,把德政思想、礼乐文明、家国事件、祖辈功绩、生活经验等铸刻在青铜器上,祈望垂后识古,存史、资政、育人。

秦公镈铭文拓片局部(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中期后段13行157字盖器铸铭连读的(亻朕zhen)匜铭文还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法律诉讼案,被称作“青铜法典”。一位游客赞叹:“从慢工浇铸到便捷契刻,古人的技术进步比我想象中厉害多了!”

特色鲜明 

宝鸡青铜器铭文无与伦比

金文虽起源于商代早期,却在西周时期走向鼎盛。这些由不同技艺造就的铭文,绝非单纯的工艺产物,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赵会科从镇院之宝何尊开始,向笔者详细介绍宝鸡青铜器铭文的鲜明特色。

何尊铭文拓片局部(资料图)

首先是宝鸡青铜器中有长篇铭文的多。赵会科说:“商代甲骨文虽名气大,但单篇文字数量有限,数百字的长篇甲骨文至今未发现,商代青铜器铭文也没有单篇超过50字的。”他解释,“西周礼乐制度成熟,青铜器成了记录重大事件、传承思想的载体,字数自然随之增多。”他举例说,西周早期的何尊铸有铭文122字,中期的墙盘铸有铭文284字,晚期的逨盘铸有铭文373字……特别是被誉为国宝的毛公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497字,郭沫若称赞“此铭抵得上一篇《尚书》”。

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拓片局部 毛丽娜摄

不仅如此,宝鸡青铜器铭文的体裁特别丰富,有徽记类、祭辞类、册命类、训诰类、记事类、追孝类、约剂类、律令类……常见的就有十多种。赵会科指着何尊铭文向笔者介绍:“比如这篇铭文,就是典型的训诰类铭文,和咱们现在的训诫文书很像。”青铜器铭文最珍贵的一点,就是能补充、印证史书内容,相当于“活的史料”。赵会科举例说:“墙盘的铭文,既颂扬了西周七代周王的功德,又记载了微氏家族六代人的功绩,堪称西周半部青铜史书。逨盘的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可谓一篇重要西周编年体史料,所载周王世系与《史记·周本纪》完全印证。”

“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多核心样式,在青铜器铭文中都能找到印证。”赵会科说,“政治上的分封制、经济上的井田制、社会治理的宗法制、文化传统的礼乐制,这些制度是中华文明的根基,铭文就是保留这些根基的‘活化石’。而‘大道明德’的德政思想、‘尚礼重乐’的社会秩序、‘和合天地’的处世之道、‘惟善为宝’的人本襟怀、‘慎刑重德’的德法兼治思想、‘律酒勤政’的尚廉作风等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也都在青铜器铭文里均有具体体现。”

价值连城 

宝鸡青铜器铭文作用无可替代

青铜器铭文的价值远不止记录历史,更在于串联起中华文明的过去与现在,在文献、思想、文学、书法等诸多维度上彰显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赵会科认为,青铜器铭文里的文化思想是多维多元的,它不只是汉字思想的容器,还和甲骨、碑石上的文字呼应,一起搭起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每一段铭文都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凝练,把文化内核完整留到了现在。

逨盘铭文拓片局部(资料图)

从文学艺术角度说,青铜器铭文文学文本特色浓郁,是中华早期散文的“雏形范本”。“很多人觉得古文字没什么文学性,其实错了。”赵会科以墙盘铭文举例说,“开篇‘曰古文王,初戾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有四方。’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天亡簋、大盂鼎、逨盘等铭文还会用夹叙夹议、复线叙述、描写等手法,甚至有排比、拟人等修辞。”

“要说青铜器铭文最让我着迷的,还是它的书法价值——简直是汉字书法审美体系的源头富矿。”赵会科说,“你看西周早期的铭文,还带着商代的遗风,有的首尾细,有的头粗尾细;到了西周中晚期,篆引笔法成熟了,字就规范整齐,但又不失灵动;东周以后更热闹,秦系铭文、楚国‘美化大篆’、晋国盟书的草体,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特征都融进去了,千姿百态。散氏盘铭文扁圆欹侧、豪放粗犷,透着股恣肆的劲儿。虢季子白盘铭文精巧婉健、疏朗典雅,是另一种美。周人创立的铭文章法,是后来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章法的源头;而铭文一气呵成的气韵,加之后天自然侵蚀,就是‘金石气’审美产生的具体体现。这也证明,宝鸡不只是汉字书法的源流之地,更是中国金石文化的宝库。”

墙盘铭文拓片 毛丽娜摄

时光流转数千年,这些铸刻着文字的青铜瑰宝,依然在诉说文明的韧性与延续。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是历史的光辉,是文化的优雅,是艺术的气韵,更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基因。

(宝鸡融媒  胡宝林 毛丽娜)

163f3605f85c4830ba76aecaffb5f594.jpg


阅读量:2845
版权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380家新闻单位。转载这些新闻单位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bjnews@163.com)。本平台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裴梦影 小编
2025-09-19 14:40:56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