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秋九月,三秦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黄土高原的果园里,红艳艳的苹果还没采摘,就被预订一空;关中平原的农田里,一穗穗玉米颗粒饱满,丰收在望;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里,稻谷飘香,“丰”景如画。稻浪与果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还是科技与土地碰撞的火花,是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如今,散布在全省各地的“新农人”,正用科技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为了展示陕西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动实践,解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今日,“新农人”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农业新技术,向大家讲述农田里的新鲜事。
9月15日,李凯在大棚里采摘猕猴桃。
我叫李凯,今年41岁,是眉县首善街道任白庄村的果农,种猕猴桃15年了。
虽说没像父辈那样扛着锄头在地里熬过大旱大涝,但我打小听他们说“看天吃饭”的难处,知道种猕猴桃不是件容易事。
这几年,县上大力推广科技种果,让我家的果园“改头换面”,有了科技范儿。
县上推广的“四改五提升”技术,是让猕猴桃提质增产的关键。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了猕猴桃设施栽培试验,把红心、黄肉等中华系品种种进了大棚。大棚在果子生长季节可以起到挡雨和保温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量,保证猕猴桃质量。
“尚坡·小喇叭”App简直就是我的“千里眼”“顺风耳”。传感器往果园里一装,我在家里拿着手机,就能了解大棚里的温湿度。今年极端天气多发,经常下雨。放在以前,得天天蹲在大棚看温湿度。现在装了App,要是湿度超标了,我通过手机就能打开通风口和设备进行除湿。
水肥一体化技术,更是省心省力。把肥料倒进罐子里,按比例配好水,通过管道就能直接送到每棵树下,省水省肥。经检测,我们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不少,结出的果子更甜了。
目前,我们的红心、黄肉猕猴桃出园价格每公斤在20元以上,亩产值超5万元。说到底,是科技让猕猴桃变成了“金蛋蛋”,让种地成了有奔头的事业。
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满枝头的果子,我相信,咱农民的日子一定会像这猕猴桃一样,越来越甜!(来源:陕西日报)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