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卷烟厂(以下简称宝鸡卷烟厂)制丝车间仍亮着盏盏灯光,制丝设备维修工车军平和他的团队正在连夜抢修制丝设备。
“主轴轴承偏移了0.05毫米。”车军平半截身子探进机器内部排查故障,沾满机油的手指划过刻度表,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他握着扳手的手腕微微转动,“‘老伙计’,你在这个节骨眼,怎么掉链子了?”车军平嘀咕着。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咔嗒”声,偏移的主轴轴承终于归位了。
像这样的场景在车军平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32年来,他扎根生产一线从事制丝设备维修工作,是车间“妙手回春”的机修“大拿”。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先后获得宝鸡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宝鸡市技术能手”“宝鸡工匠”“三秦工匠”等众多荣誉。
技有所长 兴趣与汗水的交响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车军平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态度。
今年53岁的车军平出生于咸阳彬州市。他从小就是一个“技术控”,喜欢在复杂的电路、机械设置中抽丝剥茧,沉迷在技术的世界无法自拔。
1993年,就读于咸阳机器制造学校的车军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宝鸡卷烟厂。加料机、真空回潮机、烘丝机、切梗机……一进车间,车军平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他一会儿摸摸这台设备,一会儿看看那台设备,眼里的欢喜之情怎么都掩盖不住。那时,师傅每次维修设备都会让他在一旁观看学习,看着师傅娴熟的技艺,车军平心生敬佩的同时心痒难耐、跃跃欲试。
有一天,车间一台切丝机需要更换刀片,车军平觉得这项工作不难,便想尝试一下,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准确判断刀片伸出的长度,他反复调整了五六十次仍没达到要求,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自己还差得太远,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自此,车军平开启了如饥似渴的学艺之旅。白天抽空学、晚上加班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遇到难题他毫不退缩,不厌其烦地向老师傅请教,将运行参数、故障停机多发点等信息牢牢记在脑海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每修好一台设备,他都会详细追问对方修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修、今后操作要注意什么,直到把问题问明白、搞清楚才肯罢休。
勤奋好学和不服输的劲头,让车军平的维修技能突飞猛进。1995年,他正式成为车间一名制丝设备维修工。从那一刻起,车军平直面设备故障带来的挑战,成为车间里的“急诊医生”。
有一次,车间SQ21液压系统出现故障,车军平得知情况后,带领维修人员迅速展开排查,压力失控、油液污染、泄漏故障……排查了一圈,却找不到问题所在。“怎么办?如果不尽快查出故障点,再这样下去公司损失就大了!”工友们急得团团转。“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自乱阵脚,越着急上火越想不出解决办法。”车军平说。随后,他找来许多资料仔细研究,带领团队抽丝剥茧,5天后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并将其顺利“铲除”,不仅稳定了产品质量,还为公司节约了数百万元。
在车军平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画着上百幅设备构造图,写满了技术创新构思和故障维修的“金点子”。多年在一线摸爬滚打,车军平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维修方法,面对设备故障,他总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判断出问题所在,经他维修的设备完好率达100%。
勇攀高峰 挑战与创新的淬炼
在车军平的职业生涯中,他所攻克的技术难题不计其数。每次挑战都如同攀登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峰,而他凭借一腔热血,一次次成功登顶,领略着旁人未曾见过的“风景”。
在制丝生产线升级改造期间,由于设备厂家与施工单位对接失误,导致输水阀泵与设备预留管道位置不匹配。作为膨胀线项目长的车军平临危受命,迅速深入现场研究设备图纸与管道布局,快速制定出整体优化方案。那段时间,他每天清晨6点奔赴施工现场,直至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不仅成功将数十套输水阀泵安装到位,还顺利完成了管道预留口改造。
车军平在设备维修改造上技艺超群,在技术创新的舞台上同样成绩斐然。
为了改善烟叶松散回潮工序稳定指数偏低及松散率不足问题,车军平带领团队进行创新攻坚。通过在滚筒进料段增设64组耙钉、构建增湿管路旁路系统、设计阶梯式导料板、增加水箱加热及自动供水系统,实现了设备结构革新与工艺逻辑深度融合,使烟叶松散回潮工序的稳定指数从82%提升至96%,烟叶松散合格率达99.5%。
2022年,为了降低箱式贮丝系统断丝率,车军平带领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完成了箱式贮丝系统42项技术优化,他们还编制了《箱式贮丝系统多功能手册》,建立标准化运维机制,使供丝中断时长由1948分钟锐减至894分钟,断丝率同比降幅达77.1%,烟丝供给稳定性大大提升。
《气流烘丝机风机冷却水循环装置的研发》QC课题荣获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等奖;《切丝机跑片、宽细丝问题解决改造》小改小革荣获工厂一等奖;《烘丝至混丝加香段恒流量控制的探索研究》科技项目荣获工厂一等奖……近年来,车军平先后获得7项发明专利,主持完成小改小革技术攻关、QC活动、精益课题及创新项目多达200余项,获奖64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制丝设备运行效率与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筑梦传承 匠心与使命的接力
午后的制丝车间,空气温热而湿润,四处弥漫着烟草特有的醇厚气息。车军平粗糙宽厚的手掌搭在一台烘丝机的外壁上,感受着逐渐消散的余温,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
“小伙子,凑近点看!别光记理论,维修的学问八成在摸、听、闻、看。”他边说边从工具包里拿出扭力扳手,调整好力矩,给徒弟现场演示如何标准固定法兰螺栓……随着一阵铃声响起,设备的轰鸣声在车间回荡,而车军平言传身教的技艺与匠心,在生产一线完成了又一次传承。
“人才辈出,业方长兴。”这是车军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精湛的技能从不是个人独有的“秘密武器”,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薪火”,唯有一代代传承下去,才能让技艺生根发芽,让事业生生不息。
2020年,以车军平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他通过构建“培训+竞赛+实践”三维赋能体系,为青年职工搭建成长平台,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青年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方玉宏带领团队打磨的“制丝线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智能产线优化升级;李振积极探索DeepSeek-R1大模型在制丝生产线的应用场景,推动了人工智能与烟草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切丝机操作工刘禹辰在2020年全国烟草行业首届烟机设备操作“玉溪杯”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SQ311A组第二名……
短短5年时间,创新工作室成了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摇篮。截至目前,在车军平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中有1人获评“三秦工匠”,2人获评“宝鸡工匠”,3人入选烟草行业专家库,多人获得行业及省级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车军平虽然致力于科研管理和带教,却始终未曾远离生产一线,他一得空闲,仍会习惯性走进车间,看看这些让他牵肠挂肚的“老伙计”。对于车军平而言,机器的轰鸣声早已不仅是生产的节拍,更是让他感到踏实和安心的奋斗序曲。(宝鸡融媒 邵菲菲)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