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陈勤莉:进千家门 解千家难
2025-09-16 08:27:32

微信图片_20250916082426.png

陈勤莉(右)正在参加法治专栏《我是法律明白人》节目录制(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在宝鸡市渭滨区姜谭路西社区,提起陈勤莉,居民的语气里总会多一分亲昵与认可。

“勤莉是咱社区的‘当家人’,大家有个啥事儿都找她。”9月1日,姜谭路西社区居民李晓树说。

陈勤莉曾是宝鸡氮肥厂的一名化工技术员,整日与仪器、配方打交道。如今,她是姜谭路西社区党委书记、群众信赖的人民调解员。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到社区做调解工作,更没想过自己会干这么久。”陈勤莉说,2001年,她所在的企业停产改制,一纸调令将她推到了社区工作的最前沿。自此,陈勤莉在基层扎下根,一干就是24年。

“当时,这里就像个烫手的山芋。”回忆起初到姜谭路西社区时的情景,陈勤莉说。

姜谭路西社区是由原宝鸡氮肥厂社区和秦机社区合并而成的社区,现有居民3012户8135人。这里下岗职工多、人口老龄化严重,矛盾纠纷频发。鸡毛蒜皮里的人情纠葛,让从未接触过基层工作的陈勤莉无从下手,更让她受挫的是第一次调解矛盾纠纷时的失败。当时,在一起道路被堵的群体性事件中,陈勤莉赶到现场试图调解,却换来当事人不讲情理的一声“滚”。

“当时我躲起来掉眼泪,觉得很委屈。”陈勤莉说,“但我决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

性格里的这份执着,让她下定决心要做好基层调解工作。“基层的事千头万绪,尤其是矛盾调解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只要迈开腿、张开嘴、沉下心,就一定能找到法子。”陈勤莉说。

多年来,陈勤莉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访居民、听意见,摸索出“四千行动”——“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在此基础上,她又提炼出矛盾问题必问、群众不满情绪必问、群众关心问题必问的“三必问”工作要求,以及老党员必访、居民代表必访、困难家庭必访、信访群众必访的“四必访”工作法。

“调解工作不能靠单打独斗。”陈勤莉说。2018年11月15日,“勤莉调解工作室”成立。为了广纳贤才,她一个一个去“拉”成员。退休政法干部、律师等,她聘入团队,逐渐组建起了一支专业的“百姓专家”调解队伍。不仅如此,2020年,该工作室还与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法院远程视频调解中心连接,实现“随时调、云上调”。

2018年以来,“勤莉调解工作室”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其中重大疑难纠纷260余起。

这个过去矛盾频发的社区如今发生了质变。曾经的邻里冤家如今见了面会主动打一声招呼,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姜谭路西社区不仅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还先后获得陕西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渭滨区矛盾纠纷调解优秀社区等荣誉。

“要想小问题不变成大麻烦,就要在第一时间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好社区的和谐安宁。”陈勤莉说。

“情理虽能暖人心,但法才是定分止争的基石。”陈勤莉说,作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这是她在无数次调解中总结出的经验。

除了在调解过程中积极普法,陈勤莉还精心打造社区“法治长廊”,将民法典等与群众切身相关的法律条文变成居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常风景。

如今,在姜谭路西社区,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自觉。

当问起是什么支撑她在基层坚守了24年,陈勤莉说:“其实我也讲不出确定的答案,但每当我为居民办好一件小事,心里就特别踏实。”她说,当看到经她帮忙申请贷款的下岗夫妻开店过上新生活、曾经质疑自己工作能力的群众充满信任与感激的眼神、原本剑拔弩张的邻居握手言和……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化工技术员到社区党委书记,从面对仪器到面对百姓,24年里,陈勤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法治精神就应该扎根在烟火升腾的街巷之间。

不久前,陈勤莉荣获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称号,喜讯在社区传开,街坊们纷纷奔走相告,比陈勤莉还激动。“说真的,陈书记拿这个奖,大家比自个儿得奖还高兴!”李晓树说。(来源:陕西日报)

17579...

阅读量:2719
楠桠 小编
2025-09-16 08:27:32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