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的宝鸡答卷
秋日的宝鸡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坐落于宝鸡市区石鼓山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游人如织。在镇院之宝何尊展柜前,人们不约而同地仰头通过反光镜望向尊底,那里镌刻着令华夏儿女自豪的铭文——中国。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考察,在何尊前伫立凝视。他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宝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加强文物保护、深化研究阐释、拓宽宣传路径为重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宝鸡答卷。
探源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对以礼乐为核心的周文化流露出赞叹和倾慕之情。宝鸡,作为周王朝的肇基之地,如何孕育并发展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周文化?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开展“寻周记”采访
2024年10月28日,宝鸡市融媒体中心启动“寻周记·探源礼乐文明全媒体采访行动”,十余名记者沿着周人迁徙的足迹,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先后在宝鸡、杨凌、庆阳、咸阳四地,走访历史遗迹,探寻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和生动阐释了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精神。
“周先民的迁徙之路,也是周文化的形成之路,他们敬天保民、崇德尚礼,他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些都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采访团队在杨凌探访古邰国遗址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说,“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宝鸡走在了前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次发现的三处栈道遗址,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再次证明宝鸡这片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这是2024年12月15日,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王含所写的工作笔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此次普查发现的栈道遗址,分别为凤县原坝子栈道遗址、丹桂沟栈道遗址和小庄坪北栈道遗址,普查队员们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才让悬于崖壁、没入荒草的古栈道得以重见天日,成为研究凤县地区古代交通的宝贵实物资料。
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颢介绍,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点3783处,复查文物点3436处,新发现文物点413处,采集到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的众多标本,以及一些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全面摸清了宝鸡文物“家底”,为我市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深埋地下的遗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那么考古铲就是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2025年1月13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传来喜讯,宝鸡魏家崖遗址入选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曾于“汧渭之会”营建都邑,秦人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次魏家崖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角度证实,宝鸡千(汧)河、渭河交汇处东夹角约百万平方米的范围,就是秦文公所建都邑“汧渭之会”所在地。
宝鸡高新第三小学学生聆听青铜器主题课程
更大的喜讯来自北京。2025年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揭晓,宝鸡周原遗址名列其中,这是周原遗址第三次跻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发现了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以及“宫城”、小城、大城三座西周时期城垣,完整揭露了大城东门、“宫城”南门两座城门,出土了卜甲、卜骨残片265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6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说:“这次发现确认了周原在先周时期,也就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就是一个都邑性的中心遗址。”
讲述
宝鸡,因青铜器出土时间之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铭文之重要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如何用青铜器讲好宝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2024年12月30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焕新呈现。展览精选宝鸡地区出土的1100余件青铜器等精品文物,不仅完整展现了周秦王朝在宝鸡的发展脉络,更深刻揭示了周秦文化所蕴含的古代智慧和当代价值,以“青铜铸文明”的展览主题,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文物普查成果展
“我们要让参观者透过文物看文化,从而为我们的伟大祖国和灿烂文明而骄傲。”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表示,在展览策划中,他们特别注重文物内涵挖掘和价值提炼——何尊铭文“恭德欲天”中,首次出现了有“心”之“德”,体现了周人的民本思想;逨盘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治国理政,体现了周人的家国思想;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周宣王对官员逨公正廉洁的告诫,体现了周人的廉政思想;秦公镈(钟)铭文记载了四代秦公受封建国、励精图治的事迹,体现了秦人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数千年前的思想和精神,对我们今天干事创业仍有很强的启示和激励意义。2025年5月1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入选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在办好展览的同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2024年11月26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实施的38件(组)馆藏青铜器修复通过中期验收。2025年8月15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盛世中国尊等3款文创产品入选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中国好礼”名单。
“我们期待与宝鸡共同策划展览,让草原金人与宝鸡青铜器文物在对话中焕发新生。”2025年6月22日,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馆长贝里克·阿布迪加里乌利如是说。当天,由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动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何尊等青铜国宝的复制品甫一亮相便成为全场焦点。随着专家的介绍,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学生们不禁为青铜器的精致而赞叹,更为其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哈萨克斯坦旅游和体育部副部长叶尔然·叶尔金巴耶夫说,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助于挖掘两国旅游合作潜力,也将增进相互理解与睦邻友好。
据宝鸡市文物局统计,去年9月以来,全市共有9家博物馆、388件文物参与国内外31个重要展览,这让宝鸡文物的名片更加闪亮,也让中华文明的魅力愈发彰显。
传承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一年来,我市把文物保护利用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上扮演周天子的机器人
2025年5月19日,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从曾经的文化旅游节,到如今的周文化旅游节,一字之差,大不相同,正如外地媒体所言:“这体现出宝鸡对传承周文化的决心。”
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宝鸡不仅出土了何尊、逨盘、大盂鼎、毛公鼎等青铜重器,还酝酿出《关雎》《桃夭》《甘棠》《卷阿》等《诗经》名篇,更有臊子面、西凤酒、凤翔泥塑、陈仓社火等文化瑰宝。本届周文化旅游节将“周文化”融入活动全过程,通过文艺表演、资源推介、专家主旨发言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宝鸡周文化资源优势、文旅禀赋、城市形象和发展成果。
本届周文化旅游节期间,坐落于市区陈仓老街的岐下小院开门迎客。岐下小院从院落设计到房屋装修,完全体现周礼特色,更通过主题为“西周五礼”的展示,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周文化的源远流长。四川游客李浩成参观后说:“西周五礼虽然距今已三千多年,但所蕴含的爱国、敬祖、友人、克己等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
周文化景区推出的沉浸式演出《封神演义》
2025年8月22日晚,岐山县周文化景区露天剧场内,灯光渐暗,音乐骤起,大型实景演艺《封神演义》首演启幕。文王访贤、武王伐纣、子牙封神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舞台演绎和科技加持下鲜活再现。现场观看的游客杨鹏刚说:“我好像穿越时光、走进历史,成为故事中的人物。”
周文化景区依托周公庙、凤凰山而建,在充分保护遗址和文物的前提下,打造集观光、休闲、研学、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景区,复原展示周代建筑、服饰和礼仪,并推出多部周文化沉浸式演出剧目,让传承数千年的周文化活起来、热起来。今年上半年,前来研学的团队络绎不绝,青少年身着周服、品尝周食、研习周礼,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周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如果让你介绍青铜器,你会怎样讲?”“铜是软的,但青铜器为什么非常坚硬?”“青铜器的铭文如何形成,有哪些特点?”2024年9月以来,宝鸡高新第三小学在开展研学的基础上,面向高年级学生推出项目式主题课程《青铜畅想》,从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角度研究青铜器,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宝鸡高新第三小学西校区副校长王雅婷说:“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研究青铜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大家好,欢迎参观扶风县博物馆,我是这里的红领巾讲解员……”今年暑期,扶风县第三小学联合扶风县博物馆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培训,学生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古建和文物,学习文物知识和礼仪规范,争当小小讲解员,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截至目前,已培养35名红领巾讲解员。扶风县第三小学校长豆青刚说:“扶风是周原遗址所在地,我们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培训,能让孩子们更加熟悉、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浸润着周文化底蕴的宝鸡,对中华文明的守护与活化始终步履不停。这份“何以中国”的答卷,藏着城市对文明根脉的敬畏,更写满对文化传承的热忱。未来,宝鸡将不断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让数千年文明的光芒,持续在新时代温暖人心、照亮前路。
记者手记
家国一体 赤子丹心
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逨盘静静陈列展厅中央。青绿色的铜锈覆盖着盘身,却掩不住底部372字铭文的自豪——当讲解员照亮那些拙朴的文字,一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悄然浮现眼前。
单氏家族从周文王时期起,历经周武王、周成王直至周宣王,八代人先后辅佐十二位周王,有的协调政事,有的统率军队,有的管理林泽,家族的命运始终与王朝的兴衰紧紧绑定。没有浮夸的标榜,没有虚妄的功绩,有的只是单氏家族始终如一的信念:家族荣耀的根基,永远都是王朝的稳定。
那时的“家”,是血脉相承的宗族;那时的“国”,是四海归一的王土。单氏家族或许从未想过“家国”的定义,却用八代人的坚守给出答案:保家族兴旺,必要守王朝安宁;护天下太平,便是延家族荣光。这正是讲解员口中的“家国一体”——不是浮于字面的概念,而是融入骨髓的担当。
从逨盘铭文里以忠诚托举王朝的单氏家族,到今日为祖国建设躬身奋进的每一位劳动者,三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基因从未断裂。它早已超越青铜器上的冰冷文字,成为流淌在人们血脉里的力量。
(宝鸡融媒 祝嘉)
(本组照片由宝鸡融媒记者组拍摄)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