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政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在这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全国性布局中,要让政策落地,在三秦大地结出硕果,还需将财政杠杆与地域特色精准“嫁接”。
贴息政策直指大宗消费与民生需求。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陕西而言,这既是提振消费的契机,又是倒逼产业结构优化的催化剂。以汽车消费为例,陕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占比不小。贴息政策若能有效降低贷款门槛,或将激发汽车消费更大潜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政策落地需警惕区域“温差”。陕西消费市场呈现关中城市群消费活跃度较高,而陕南、陕北部分县域消费能力不足、场景匮乏的情况。贴息政策若仅依赖金融机构“撒胡椒面”式投放,很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对此,可探索“财政贴息+地方配套”模式。比如,对陕南生态旅游区可发放文旅消费专项贴息贷款,对陕北农业县推出农机具更新补贴,更好释放政策红利。
在贴息政策执行中,风险管控不容忽视。若监管不到位,很可能衍生套利乱象。需建立监管机制。比如,要求金融机构对5万元以上大额消费贷款进行场景核验,或与税务等部门共享数据以识别异常交易,确保政策执行不跑偏、不缩水。
更深层的挑战还在于激发消费动能的可持续性。应将短期“刺激”与长期“培育”相结合。把贴息政策的“活水”注入三秦大地,既要浇灌汽车消费的“产业之花”,也需滋养文旅融合的“生态之林”,通过场景创新培育长期消费习惯,为经济行稳致远注入不竭动力。(来源:陕西日报)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