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刻奋进步伐,岁月绘就崭新画卷。
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的关键交汇点上回望,凤翔区以铿锵步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非凡之路。2024年一组亮眼的数据印证了发展的坚实足迹:地区生产总值294.57亿元,较2020年实现1.23倍跨越,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占比突破50%大关,现代产业体系框架愈发坚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跃升至44325元、19687元,较2020年增幅分别达1.24倍、1.37倍,民生福祉持续厚植,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如潮涌般升腾……
自“十四五”宏伟蓝图在时光长河中全面铺展,凤翔区便以破竹之势,锚定“加快融入主城区、争当发展排头兵”战略目标,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落实落细“十项重点任务”,全区上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谱写了辉煌篇章。
西凤酒城雄踞一方,白酒产业链产值达67.76亿元;4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落地生根;81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120亿元民生支出精准滴灌,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加速补齐,织就了覆盖城乡的幸福保障网……
西凤酒城
现如今,凤翔区融入主城区的宏伟蓝图已现峥嵘,发展的骨架愈发坚实,工业发展、消费市场、“三农”工作、民生保障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与数据,生动记录了全区上下砥砺前行的奋斗步履,彰显了凤翔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华丽嬗变。
擎旗项目 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
初秋时节,行走在凤翔大地上,巨大的车间厂房主体拔地而起,塔吊挥舞着长臂吊运材料,钢筋水泥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在西凤酒4万吨制酒项目建设现场,金属碰撞声和焊接声交织,建设场景令人振奋,呈现出一幅大干快干加油干的火热场景。
西凤酒10万吨优质基酒及配套生产项目4万吨制酒子项目现场
该项目是西凤酒10万吨优质基酒及配套生产项目的核心子项目,建成投产后,西凤酒优质基酒产能将实现翻番,有力推动凤翔白酒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
项目是推动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凤翔区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首要原则,以“一切工作项目化,动员一切抓项目”的理念为引领,锚定“1433”发展思路,抓实抓牢“谋划、招引、建设、保障”四个环节,全过程实施“保姆式”服务,通过精准部署和强力推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招引项目832个,累计谋划储备项目2320个,实施建设项目1113个,完成投资362亿元,争取中省市资金108.7亿元。西凤现代物流园、柳林酒业提质技改等763个项目已建成投用。
以项目为引擎,为工业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在位于凤翔区田家庄镇的陕西国器双力铸造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百余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加班加点赶制铸件。据了解,该公司自去年7月份建成投产后,产值已达到2000余万元,不仅显著带动了本地劳动力就业,更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为区域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活力。
总投资397.6亿元的西凤酒城加速建设,58户白酒产业链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67.76亿元;长青工业园集聚能源化工企业43户,2024年产值达60.68亿元;科创生态新城集聚装备制造企业45户,2024年产业链产值3.9亿元……
近年来,凤翔区以白酒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引擎,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全面推行“一包五帮”联企帮扶机制,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出台《工业领域重点产业链建设图谱》,布局人工智能、钛及钛合金材料、精细化工、智慧农业等10个新兴产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园中园”,累计落实工业支持资金1.88亿元,全力抢占新赛道。
筑梦乡村 绘就沃野振兴新图景
在凤翔区彪角镇农兴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玉米基地,滴灌带如细密“血管”铺展田间,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精准滴灌氨基酸和氮肥,助力玉米茁壮生长。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先进技术实现了省水省肥、培养壮苗和提高单产的目标。尽管今年出现一定程度旱情,但合作社1300亩小麦仍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689.8公斤,其中西农926品种更以亩产865公斤刷新了全区小麦单产纪录。
这一基地是凤翔区推进“吨半田”示范和“藏粮于技”战略的缩影。近年来,凤翔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6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1%,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全市第一,成功跻身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这几年,凤翔区聚力“4+1”特色产业(苹果、高粱、红薯、大葱和劳务经济),精准施策,做强做优,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前不久,在凤翔区田家庄镇金圣果业合作社苹果生产基地,一个个套袋苹果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我们正打包的这批苹果,是中早熟品种‘华硕’,准备销往俄罗斯,共1.5万公斤。”合作社负责人赵建兵说。
农技指导进果园
如今凤翔苹果产业“金名片”越擦越亮,红苹果真正成了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品牌价值跃升至25.15亿元,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绩效评价中斩获“优秀”等次。
“三朵金花”并蒂开。3.5万亩高粱、2.5万亩红薯、2万亩大葱,不仅规模可观,更在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上迈出新步伐。高粱全力打造凤香型白酒专用粮基地,融入产业链高端;红薯成功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虢王红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身价倍增;长青大葱秧盘育苗规模称雄西北,小葱苗育出了大产业。
村民在地里挖红薯
乡村振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引领和金融活水的灌溉。凤翔区创新探索出“公司担保、银行贷款、财政贴息、保险兜底”的金融支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产业发展引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在此支持下,全区16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蓬勃发展,2024年实现收入1.2亿元,纯利润达4980万元,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带动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凤翔区正以稳固的粮基、兴旺的产业和富裕的生活,在沃野田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新图景。
以文塑旅 激活融合发展新引擎
秋高气爽,凤翔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在东湖景区,碧波荡漾、亭台错落,游客们或泛舟湖上,或凭栏远眺,领略着苏轼笔下“东湖柳、西凤酒”的千年风韵。今年,东湖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凤翔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又一亮丽名片。
东湖的成功“晋级”,正是凤翔区秉持全域旅游理念,对“四大文化”(秦雍文化、苏轼文化、凤酒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与创造性转化的集中展现。它如同一扇窗口,清晰地映照出凤翔文旅深度融合的卓越成效。
近年来,区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效实施大秦雍城博物馆、六营非遗传承人之家、雍州夜市等标志性项目,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如今,一座集文物展示、考古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秦雍城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将成为展示秦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们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凤翔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除了大秦雍城博物馆,区上还打造了六营非遗传承人之家,为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承、展示、体验的平台。
非遗传承人胡小红给泥塑上色 谢克强摄
雍州夜市则是凤翔夜经济的标志性项目。每当华灯初上,夜市上便人头攒动,西府美食、传统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令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地道的西府小吃,还能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真是不虚此行。”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赞叹道。
在东湖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同时,凤翔区其他景区也在提质升级。雍城湖被认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生态旅游的新亮点;西凤酒酿酒旧址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工业旅游蓬勃发展;西凤工业游入列陕西大西线旅游矩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秘“酒中凤凰”的酿造工艺。
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同样硕果累累。凤翔木版年画获评全国首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凤翔泥塑园入选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这些“金名片”不仅提升了凤翔的文化影响力,也为旅游业注入了丰富内涵。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凤翔区积极培育秦凤路西府风情、西凤酒城白酒文化两大核心商圈,壮大东湖路、长青路、秦景北路3个商业区,形成多层级消费载体。
据统计,2024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74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4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共建共享 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让百姓共享成果,生活更加幸福。近年来,凤翔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增强民生福祉这一重要任务,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见效,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
近日,在凤翔区高新小学项目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忙着铺贴室内瓷砖,安装通风设施。不远处的高新幼儿园也同步推进,预计年底竣工验收。建成后,高新小学初期可容纳540名学生,幼儿园提供360个学位,有效保障西区和科创新城片区孩子就近入学。
城市建设关乎民生。雍城大道曾雨污合流、排水不畅,严重影响群众出行。今年,区上投资6145万元的雨污分流提升改造项目实施,不仅解决了排水问题,还完成强弱电“入地”、绿植品质提升等工程,8月底全面竣工,片区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凤翔区住建局围绕民生领域谋划未来五年33个项目,总投资12.62亿元,5个项目已开工,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志愿服务同样传递着民生暖意。在长青镇高嘴头村,“红色暖心服务队”定期开展家电维修、家政保洁、义诊等活动。村民齐会英开心地说,服务队上门维修冰箱还不收钱,暖到了心窝里。如今,长青镇已组建8支服务队,开展活动42场次,服务群众3480余人。
此外,凤翔区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4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投用,81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86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建成“庭前小园”示范户3280个,改建户厕3.3万座,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保障不断完善。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城市书房,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长青镇获评全国文明镇,田家庄镇获评国家卫生镇,六营村、紫荆村分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文明村称号。
五年来,凤翔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民生支出达12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以上,年均增长7.9%,一系列惠民工程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切实增进了百姓福祉。
乘时代之风,奋转型之楫。凤翔区以“十四五”的辉煌成就为基,全面完成了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精彩蝶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凤翔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凤翔新篇章,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宝鸡融媒 王菁)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