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宝鸡市区空气清新、温度宜人。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十里铺街道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内,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遗址大门口,一处复原场景引人注目:一枚航弹斜插进一座残破的房屋,墙体裂痕中依稀可见焦黑的痕迹。这是抗战时期日机轰炸宝鸡时,一枚未能引爆的航弹的复制品,它印证了日寇践踏中国领土、摧残民族工业的滔天罪行,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硝烟中坚守生产、铸就“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的不屈历程。
抗战时期,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申新纺织公司,将位于武汉的申新第四纺织厂(以下简称“申新纺织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以下简称“福新面粉厂”)西迁至宝鸡,并在宝鸡长乐塬下修建了全长约1.75公里、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窑洞工厂。申新纺织厂等企业职工克服原料匮乏、动力短缺、交通阻塞、敌机轰炸等重重困难,生产了棉纱、棉布、面粉、纸张、铸铁等大量军需民用物资,不仅有力支援了抗战,也带动了宝鸡工业的起步与发展。
千里转运的工业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在战火中遭受重创。为保存民族工业实力,支援抗战,一场规模宏大的工业内迁运动拉开帷幕。宝鸡,这座地处西北的小城,因陇海铁路的贯通和相对稳定的区位,成为众多企业内迁的重要目的地。
1938年,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申新纺织厂决定西迁。起初,他们首选重庆为新址,并已开始转移部分设备和人员,但随着局势变化,最终改变方向,沿陇海铁路迁至宝鸡。福新面粉厂也与申新纺织厂一同迁往宝鸡。
内迁之路充满艰辛。申新纺织厂和福新面粉厂的职工冒着日机的轰炸,将机器拆解装箱运往宝鸡。一批货物运至河南信阳时,遭到日机袭击,不得已退回武汉;一批设备在短途转运中,于汉江上遭遇大风,部分物资沉入江底。即便如此,申新纺织厂职工并未放弃,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险阻,最终将2万枚锭纱、400台织布机及发电机组、面粉机组、漂印染设备等成功运抵宝鸡。
申新纺织厂原计划只带70名技术人员,却有200多名工人放弃遣散费,随厂西迁,甚至有5名工人沿着铁路,从武汉徒步千余公里来到宝鸡。
1938年底,申新纺织厂在宝鸡陈仓峪开始建厂,职工们将此地取名为“长乐塬”,寓意长久安乐,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战火锻造的工业奇迹
长乐塬所在的宝鸡,地处黄土台塬地区,土质适合挖掘窑洞。为抵御日机空袭,保障生产持续进行,1940年1月,申新纺织厂总经理李国伟提出将生产线迁入窑洞的设想。一场艰苦卓绝的窑洞建设工程就此展开。
修建“窑洞工厂”困难重重。彼时,宝鸡本地砖头供应不足,厂方就从咸阳、西安等地购买砖头,再运至宝鸡;没有水泥,只能用石灰和黄沙和成砂浆,石灰还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耀县拉运。工人们不畏艰难,就地取材,用耀县石灰砂浆替代水泥,一寸一寸地开凿,一尺一尺地推进。
工人们在窑洞工厂外搬运棉花包(资料照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41年2月,全长约1.75公里、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窑洞工厂竣工。24孔窑洞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其中,长度在64米以上的有7孔,最长的达109米。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
抗战期间,日寇对宝鸡地区进行了多次轰炸,申新纺织厂更是重点攻击对象,但由于窑洞工厂的坚固防护,纺纱设备迁入后再未被日寇摧毁,周围居民也能及时进入窑洞躲避轰炸。
头顶日机的狂轰滥炸,申新纺织厂职工依然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源源不断地为抗战前线供应物资。1943年,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参观申新纺织厂,并在后来出版的《枕戈待旦》一书中提到,申新纺织厂的窑洞车间是他所见到的“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
支持抗战的工业重镇
随着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等企业迁入,宝鸡长乐塬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还引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宝鸡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申新纺织厂在宝鸡不断发展壮大,涉足棉毛、印染、造纸、机器制造、发电、煤矿甚至陶瓷等多个行业,形成了庞大的企业集群。福新面粉厂也开足马力生产,为抗战军民提供了大量的面粉。据统计,仅从1939年复工至1945年抗战胜利,申新纺织厂就生产棉纱6.2万吨、棉布43.2万匹,福新面粉厂生产的半数以上面粉供应军队。这些物资的生产和供应,极大地支援了抗战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申新纺织厂“四平莲”商标
同时,以申新纺织厂为代表的内迁企业,带动了宝鸡当地工业的发展。到1941年,宝鸡从一个几乎没有近代工业的小县城,发展成一个拥有200多家企业的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申新纺织厂为代表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管理骨干,为宝鸡日后成为西北工业重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申新纺织厂等企业还积极推行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1942年2月,申新纺织厂在窑洞车间正式推行“三八工作制”,即每天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的制度,这在当时的工业企业中是非常先进的。
窑洞工厂里,由申新铁工厂于1942年制造的捻线机。
申新纺织厂还注重工人的生活福利,建有洗衣房、邮局、浴室等生活设施,厂里还建起大礼堂,定期为工人放映电影。此外,工厂还对工人免费开展文化补习,设立阅览室、组织评剧团,发展出篮球、排球等多支运动队,丰富了工人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工人的素质。
走向未来的工业遗址
抗战胜利后,长乐塬的工业企业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951年,申新纺织厂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新秦企业有限公司申四宝鸡纺织印染厂;1966年,再次更名为陕西第十二棉纺织厂,转为国营企业。在此期间,政府从工厂中选拔出大量优秀人员和技术骨干,支援大西北各地企业建设,壮大了西北工业企业的力量。此后,经过多次改制,工厂演变为如今的宝鸡大荣纺织有限公司。
从硝烟中走来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窑洞工厂、福新申新大楼、乐农别墅、薄壳车间等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壮举,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崛起的顽强力量。
1942年动工、1943年建成的福新申新大楼
近年来,宝鸡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重现昔日风采。同时,积极引入新功能、新业态、新活动,探索文旅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开发具有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主题课程,推出红色实景文化主题游戏和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式剧场,推动街区文旅商体融合发展。
如今,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破败荒凉的长乐塬,如今已成为人们了解抗战历史、感受工业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宝鸡融媒 祝嘉)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