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来宝鸡 深度报道(四十二)】畅游在悠悠文脉中的青铜器鱼
原创 2025-08-22 10:39:31

 在“青铜器之乡”宝鸡的青铜宝库中,有一种造型格外灵动的青铜器物——那便是各种青铜鱼或青铜鱼纹饰。它们或铭文于爵,或悬于棺椁,或铸纹为镜,在斑驳铜绿间,既“游动”着西周的礼制威仪,又跃动着古人对鱼寄予的风情。

鱼尊

从宝鸡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惊艳面世的“鱼尊”,到扶风黄堆墓地出土的“西周青铜鱼”,再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凤翔区博物馆等馆藏的金代铜镜上追逐嬉戏的双鱼……这些凝固在青铜中的“鱼影”,不仅是古人匠心的见证,更是一段段人与水、与生命、与传承数千年文化寓意相关的印证,让青铜文明多了几分水的灵秀与鱼的生机。

8月19日,在白云悠悠的晴朗秋日中,记者穿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的鱼池景观,去探寻文物中灵动的鱼韵。

鱼尊与青铜鱼 

礼器中的水族灵韵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号展厅里,萌萌的、灵动的“西周鱼尊”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游客参观。

青少年们专注地欣赏展品

1988年出土于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的这件盛酒器“西周鱼尊”,长28厘米,重11千克。它的整体造型以鲤鱼为原型,鱼腹中空,鱼口微张似在吐泡,双目圆睁,透着灵气,鱼尾轻弯如蓄势摆尾,身上的鳞片以细密阴线勾勒,层层叠叠极具质感。

最令人称奇的是,“西周鱼尊”的鱼腹下有四个裸身跣足小人,他们神态各异却合力承托鱼身,仿佛先民想象中连接水族与人间的使者;鱼背鳍被巧妙改造成器盖把手,其上的小铜环更添精巧。从这个鱼尊可见西周青铜技艺的成熟,印证着古人的铸造智慧。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件鱼尊不仅是工艺杰作,更藏着族群迁徙的密码。位于秦岭北麓的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中,出土的文物有与巴蜀同时期墓葬相似的鱼形图案。专家推测,古(弓鱼yu)国人的祖先本生活在秦岭以南的巴蜀地区,商末周初越过秦岭来到宝鸡,他们对于“鱼”的自然崇拜与青铜制作技艺也随之扎根。在古人眼中,鱼繁殖力强,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这件“鱼尊”可能寄托着对人丁兴旺的祈愿。

在位于扶风县的宝鸡周原博物院,珍藏着西周“青铜鱼”,是西周丧葬礼仪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鱼(宝鸡周原博物院供图)

这件1992年出土于扶风县黄堆墓地的“青铜鱼”,是国家三级文物,长12.5厘米,还有一件同时出土的青铜鱼长11.4厘米。两件青铜鱼的鱼体均呈扁平长条形,头部呈椭圆形穿孔恰似圆睁的鱼眼,脊背与腹部的鳍棱清晰可辨,尾部分叉如水中摆动的姿态,出土时通体锈蚀。

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权瑞雪说,青铜鱼虽通体锈蚀,但《礼记·丧大记》中“大夫以铜为鱼悬于池下”的记载,还原了它的功能——作为棺椁装饰“池”下的挂饰,在庄重的丧葬仪式中,这些铜鱼随气流轻摆,模拟“鱼跃拂池”的动态,兼具美观与礼仪功能。

考古发现证实,这类铜鱼多出土于西周早中期至春秋中期的中高级贵族墓葬,足见其在礼制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而鱼被选作棺饰,正源于古人对水与鱼的崇拜。

鱼爵与双鱼镜 

从族徽到民俗的鱼纹流转

在凤翔区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件西周“鱼爵”颇受关注。这件鱼爵,1978年出土于凤翔彪角镇。作为酒器,它有伞状柱立于流的两侧,柱顶饰涡纹,颈下饰有细云纹、夔龙纹等,深腹近直,腹上部饰圆形鋬,鋬内铸有铭文一“鱼”字,三棱足外撇。

鱼爵

这件“鱼爵”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它位于鋬内的“鱼”字铭文了。专家推测,这可能为族徽,这个家族或许依水而居,以渔猎为生,或许借鱼的丰饶寓意祈求家族兴旺。

按照《诗经》《礼记》中对于西周时期食材的记载,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鹿肉、鱼肉(包括鲤、鲿)以及鸭鹅肉。

周天子九鼎中更有专门盛放鱼的,可见鱼在西周社会既是物质食材,也是精神符号。青铜器铭文中的“鱼”字较甲骨文更生动,首尾、鳍、鳞片俱全,鱼眼圆睁,恰如这件鱼爵上的纹饰,可见古人将对鱼的观察融入文字与器物。

鱼爵铭文

时光流转千年,宋金时期,鱼纹从贵族走向民间。记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到多个金代双鱼镜,它们虽然大小不一,但双鱼纹饰相似,平顶圆钮两侧,两条圆滚滚的鲤鱼首尾相接,在翻滚的水波纹与摇曳的水草间追逐嬉戏,鳞片的质感、摆尾的动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当时,双鱼象征爱情,“双鱼镜”是金代具有代表性的铜镜。

唐代以来五品以上官员有用鱼袋盛放鱼符的制度,经唐宋传承影响了女真文化,《金史·五行志》中有“鲤鱼为祥瑞”的记载。

鱼,在唐宋时期的寓意也愈发丰富。因“鱼”与“余”谐音,成为富足的象征;“鲤鱼跳龙门”的典故,让鱼被赋予“高升”的期盼;而双鱼相对的构图,暗合《诗经》中以鱼喻爱情的传统,含蓄表达男女恩爱。这种从贵族礼制到民间习俗的转变,让青铜鱼影有了更广阔的文化土壤。

玉鱼与鱼纹铜洗

 多元演绎与千年传承

西周时期,除了有青铜器鱼,还有温润的玉器鱼。记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都能看到展陈的精美玉鱼。

周原遗址出土的十几件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玉鱼,或丰腴饱满,或细长柔韧,或弯身似游,展现出当时高超的制玉工艺。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玉鱼与青铜器鱼的铸造技术并行,以不同材质演绎着古人对鱼的喜爱和崇拜。

另外,记者还在凤翔区博物馆看到了金代双鱼纹铜洗,这件国家三级文物出土于柳林镇,高10.5厘米,口径44厘米,呈六瓣形,大口上折如盛开的花瓣,是一种类似铜盆的盥洗用具,内里双鱼纹栩栩如生。

金代双鱼铜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从远古至今,鱼的寓意在传承中愈发深厚。它曾经代表着对自然的崇拜,西周时期又加入了礼仪的内涵,后来又有了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象征,以及爱情美满的隐喻。今天,我们依然能在木版年画、凤翔泥塑等宝鸡非遗工艺品上看到“鱼”,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年年有余”“鱼跃龙门”“奋发进取”的寄托。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其他文物中的“鱼”,在庄重礼制中、在鲜活民俗中、在温润玉石中,最终化作流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永恒鱼韵,让每个凝视它们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生命律动与美好期盼。(宝鸡融媒 麻雪)

阅读量:2264
李雪彤 小编
2025-08-22 10:39:31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