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宝鸡】沃野育英才——解析宝鸡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方程式”
2025-08-21 10:20:33

在这片周秦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沃土上,广阔的乡村正迸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我市紧盯乡村振兴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6万人,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放眼宝鸡沃野,新时代的农民早已颠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他们是驾驭科技的“农学家”——操控无人机翱翔巡田,用大数据精准把脉作物长势;他们是遨游市场的“生意人”——架起直播间为特色农产品代言,以合作社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他们更是乡村振兴一线的“实干家”——或潜心钻研技术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或扎根乡土引领乡亲共奔富路。

技术员、经理人、创业者……他们的身份在田间自如切换,用智慧和汗水精耕细作的高素质农民,正带动和推动着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正在生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方程式”。他们将传统农业的深厚根基与现代科技的澎湃动力深度融合,让田野间升腾起前所未有的科技感与蓬勃生命力。

蝶变

7月30日,天刚蒙蒙亮。千阳县水沟镇新中村农民刘云建的家庭农场就迎来了当天的首位客商,县城一家超市的负责人早早赶来,赶在早上客流高峰到来之前,运走了刚采摘的200公斤新鲜酥梨。

千阳县崔家头镇苹果种植基地

“今年我们家庭农场有机肥用得足,再加上管理好,是个丰年。预计早熟梨产量超4万公斤。”刘云建对记者说,他家的梨不愁卖,早就被附近的超市、外地的客商预订了,最近每天都有来拉果子的客商。

坚持把梨树种好,是刘云建心中的执念,为此他奋斗了近30年,将勤劳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用在心心念念的梨树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高级职业农民、省级技术能手。

1989年,高中毕业的刘云建报名进入千阳县果树学校学习。毕业后,他被千阳县园艺站聘为果树技术员。做了五年的技术员,刘云建发现千阳果树产业比较落后,尤其是梨树的种植还是一片空白。刘云建决定回家创业,种植梨树。他首先在自家的一亩地里种上了精心选择的皇冠、早酥蜜、七月酥等梨树品种,一路摸索前行。

尽管刘云建常吃住在果园,悉心照料,但栽种三年的梨树始终不结果。无助的刘云建联系县上农广校,在农广校的牵线下,联系到山东一位研究梨树的教授,他连忙给教授写信求助。十天后,教授回信了,不但给他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还鼓励他不要灰心,坚持干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千阳县高级职业农民刘云建采摘苹果

接下来的一年,刘云建按照这位教授的方法,精心管护果树,终获累累硕果,当年就挣了两万多元。

“此次收获,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刘云建说。自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种植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也让刘云建的梨树越长越好,产量上去了,口味也更香甜。刘云建有了自信,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10亩、20亩、30亩……从2012年开始,刘云建通过陆陆续续流转土地的方式,将果园扩大到50亩以上,并成立了燕伋家庭农场,创建了自己的“燕伋酥梨”品牌。刘云建通过参加市县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专业培训,逐渐拿到了“中级职业农民”“高级职业农民”和“省级技术能手”的证书,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高手。

这几年,刘云建又研究起苹果黑星病和天牛与介壳虫等病虫害的防治,为千阳果农实现稳定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刘云建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宝鸡还有许多。自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以来,无数勤奋好学、心怀远大的农人,一手拿着农具、一手拿着书本,躬身实践着现代农业的梦想。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而是将科技的种子播撒进垄亩,让知识的犁铧深耕在沃野。

新型职业农民“新”在何处?新在生产经营方式,新在管理思想,新在战略眼光。有研究学者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不论是哪一类,都必须拥有高素质文化水平和先进的技术知识与劳动生产技能。在这样的要求下,过去各个村的“种田能手”和“土专家”,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凤翔区高级职业农民彭亚明(右一)培训农机手

凤翔区糜杆桥镇七家门前村的彭亚明就是远近有名的“土专家”。这个“土专家”可不是他自称的。去年,彭亚明凭借在农机方面的专长,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这是他数年如一日深耕农机领域的成绩。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彭亚明一直在探索、学习,乐此不疲。

55岁的彭亚明是个“半路出家”的农人。上世纪80年代末,高中毕业的彭亚明进入建筑行业,一干就是20多年。但骨子里,他始终对乡村有着浓厚的感情,对农业有着天然的热情。2010年,他毅然辞去了建筑公司的工作,回到老家。

刚回乡时,彭亚明没有急躁冒进,而是一边干农活,一边观察和学习。渐渐地,他将目光聚焦在农业机械化这个方向上,决定在农机使用上大展身手。他想办法找来各种类型农机,每天从早到晚钻研,一年多时间以后,他几乎可以闭着眼睛将零件组装成完整的农机。“国内所有类型的农机,我都可以组装。”彭亚明自信地说。

2012年,彭亚明创办凤翔区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发展农业机械的创业之路。2016年,他又创办了陕西省第一家社会化农机驾驶培训学校。

彭亚明爱思考、爱钻研,更爱总结。他积极参加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几乎每天都要将学到的知识写入工作日志,几年时间就积攒了十几个厚本子。

渭滨区高家镇卒落村村民晾晒黑小麦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彭亚明结合自己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先后发明了一垄两行玉米密植播种变形开沟犁、对开沟器进行变形的玉米播种机、蔬菜种植多功能地膜覆盖机、种植用果树施肥机等,在农业种植大户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同时,彭亚明每年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截至目前,他已培训农技人员1500余人次,发放各种农业技术资料和信息20000余份,服务群众万余人,累计代耕综合服务面积30多万亩,安置就业300多人次,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科学施肥管理、测土配方等现代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彭亚明先后获评高级职业农民、高级农艺师和高级农技师。

乡村振兴,关键在破解人才瓶颈。只有拥有更多像刘云建、彭亚明这样的高素质农民,才能真正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将“人才活水”注入田间地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提出,要聚力打造高素质农民陕西品牌。

宝鸡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制度保障、产业带动”的运行机制,探索出“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的培育方式,摸索出“在新型经营主体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在扶持政策中壮大”的培育路径,全市“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6万人,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破土

如果说以刘云建、彭亚明为代表的“老把式”“土专家”是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型的“前浪”,那么以“85后”“95后”为主力军的“新农人”,就是加速奔涌的“后浪”。他们生于互联网时代,左手紧握父辈传承的农耕智慧,右手链接卫星遥感与AI算法;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又是用新思维重构农业产业发展的“破壁者”。

金台区蟠龙塬高产农田

在岐山县凤鸣镇,“95后”退伇军人谢浩的农田里,正奏响一曲现代农业“科技变奏曲”:玉米宽窄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他的玉米单产提升20%;旋转微喷灌溉技术,让他的小麦亩产较去年增产60公斤……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大胆应用新技术,成为这位曾经的军营硬汉转型“种田能手”的底气。

2016年退役后,谢浩曾在多个行业辗转,最终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田野。2021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800亩土地。可光有热情不够,缺乏技术支撑的他,起初种不好这片地。不服输的他,报名参加县职业农民培育中心的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班”——这一学,仿佛为他打开了现代农业的新大门。

“我当时就想着,原来种地还能这么种。”谢浩说,老师教给他们的种植技术,他以前想都没想过,听完授课后只觉得豁然开朗,忍不住和学员们互相讨论,并时常请教老师。

理论知识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谢浩主动应用课程知识,大胆探索“鲜食玉米—机收油菜”轮作新路径,引入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打破当地油菜“一年一熟”的固有思维,成功实现“鲜食玉米—机收油菜”一年两熟的突破。经实际测算,该模式亩均收益相比传统“玉米—小麦”轮作,提升超1000元,开创了县域作物轮作的全新局面。去年,谢浩首次尝试玉米宽窄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宽窄行合理搭配与地下滴灌带铺设,不仅节水30%,玉米单产更提升20%,亩均增收150元。今年,他又大胆运用旋转微喷灌溉技术,让他的小麦亩产达到630公斤,较去年亩均增产60公斤。

现在,谢浩的合作社流转土地已经扩大至1700亩,并被列为全县高素质农民粮油种植教学点。

新农人的破土成长,既需个人对土地的执着与创新魄力,更离不开政府搭建“引育留用”的政策支持闭环。正是这种“个体冲锋”与“制度托举”的同频共振,让宝鸡的田野成为人才振兴的活水试验田。

金台区蟠龙镇蟠龙月季园吸引游客打卡

近年来,宝鸡坚持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吸引能人回村、优秀青年入村。各县区积极搭建返乡创业交流平台和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吸引在外优秀青年、退役军人等“新农人”开展“家门口创业”,同时以产业为依托,鼓励引导“新农人”将在外学习、打拼获取的知识技能、发展思路等与各农业产业链结合,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冷链仓储、电商营销等环节入手,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并从政策、制度和金融上给予他们扶持和补贴,让他们放心创业。

在这样全方位的托举下,一个个“新农人”用“心”打理、从“新”出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成绩。眉县金渠镇果农刘学打造的果园生态和水肥智能监控系统,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询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宝鸡利民无人农场负责人王浩杰只需在电脑前输入指令,无人收割机、运粮机就能协同作业;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的齐昆,用算法模型分析研判各种数据,从而决定播种时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引进45岁以下“新农人”7.3万名,由“新农人”领办创办的企业、合作社达9000余家,带动发展特色产业180万亩,吸纳带动5万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

领航

高素质农民的价值,不仅闪耀在丰饶的田野,还体现在乡村治理上。近年来,宝鸡将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会经营、善管理”的村级干部力量,作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领航振兴航程的核心任务。一场关于“谁领航,怎么领航”的深刻变革正在陈仓大地上演。

蓝天白云下,凤翔区彪角镇三岔村党总支书记陈凤军走在村上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建设现场,眼里满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个基地是村上引进的一家红薯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村上还集中流转了2000亩耕地建设红薯示范种植基地,两个基地合称为红薯智慧化冷链仓储物流生产加工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红薯的流通交易量预计可达3万吨,年交易额预计可达1.32亿元,年均利税在500万元以上。

作为一名高素质农民和“新农人”,同时又是村上的“领头雁”,陈凤军不仅依托三岔村的优质粮主产区优势带领村民种好粮,还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对村上荒废的集体建设用地整合重组。他带领村干部跑市场、谈合作、引项目,引进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三岔村村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150万元。也就在这一年,村上首次实现给全体村民分红。

学员在凤翔区农机培训学校合影

渭滨区高家镇卒落村因奇特的丹霞地貌与宝鸡峡水库相映衬,呈现出瑰丽多姿的原生态自然山水美景,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近两年,这里的富硒黑小麦也渐有名气,逐渐成为这个小村庄的代表品牌。这与该村党总支书记贾宝霞的努力分不开。

自从贾宝霞走马上任以来,她就把发展乡村产业、带领农户增收致富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使命。经过和村干部、群众多方研讨,贾宝霞和村“两委”班子决定在卒落村大力推广种植富硒黑小麦。一方面,村上请来种植、养殖、水利专家,为村民开展能力提升讲座;另一方面,贾宝霞还带着村上种粮大户参加了宝鸡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班,认真学习先进技术。

回村后,贾宝霞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全部教给村民,并邀请了农技人员来村里作产业发展技术指导,解决了黑小麦种植、生产、加工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2年,卒落村首次种植的百亩富硒黑小麦喜获丰收,但贾宝霞并不满足这个成绩,而是组织村民到河北取经,探索如何延伸富硒黑小麦产业链。

现在,卒落村已经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创中国”彩色小麦功能农业示范基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

在村干部主动拥抱“高素质农民”的身份,于政策扶持和培育体系下加速“升级”的同时,宝鸡也着眼村“两委”干部队伍需求,吸引在外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等“新农人”回村任职,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不断提升“造血”能力和带动能力。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237名年轻“新农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千阳县南寨镇现代化苹果种植基地

一个“高素质农民担任村干部”与“村干部成为高素质农民”互促共融、双向赋能的人才生态,在宝鸡的乡村沃土上正加速形成。

生金

现如今,高素质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种得好”,更致力于“卖得俏”“链条长”“效益高”。一批批高素质农民正成为撬动产业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的中坚力量。他们或主导,或深度参与,将视野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直播和农旅融合新场景,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实践,全力求解让土地“生金”的新答案。

7月中旬,市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上的“新时代新农人”专栏中,刊登了麟游县酒房镇闹林村高级职业农民张玉堂的事迹。这个曾经的建筑工匠,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是麟游县生态农业的领军人物。他的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

那一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进大山深处,已经在建筑领域深耕多年的张玉堂敏锐捕捉到这一重大机遇。“酒房是高山冷凉蔬菜适生区,发展生态农业大有可为!”认准了发展道路,他很快投资创立了一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智能蔬菜大棚2400平方米,引进优质黄瓜、西红柿等高山蔬菜优良品种,同步种植大田蔬菜50亩。随后,他又逐步建立起“水下—水面—林地”的立体生态养殖体系,引进智能化养殖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之后,张玉堂开设农家乐,形成了“种养结合、农旅融合”的产业链,并构建起“电商平台+社区团购+餐饮体验”营销网络,实现高山蔬菜年外销超千吨。目前,全村已形成“百棚蔬菜+47个标准养殖场”产业格局,95%农户嵌入产业链,年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

被广泛报道传播的高素质农民,不止张玉堂一个。去年,央视新闻就将镜头对准了眉县的一对“90后”夫妻。福建姑娘林斯佳跟随丈夫回到家乡眉县后,瞄准眉县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组建起81人的技术团队,为猕猴桃生产、采收、冷链储存、销售等全环节提供专业服务,托管果园面积达到3万多亩,服务果农数量达8000多户,带动385人就业,农户亩均投入降低200元、收益增加500元以上。

当个体的星光汇成璀璨星河,从躬耕垄亩的蝶变,到科技赋能的破土,再到治理领航的担当,直至产业生金的实践——由“新农人”“老把式”“土专家”“领头雁”共同组成的高素质农民,深刻印证着“人才兴,则乡村活;人才强,则农业新”。当沃野成为英才的摇篮,当英才成为沃野的引擎,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西秦大地徐徐展开。

(宝鸡融媒 孙海涛 张家旗 照片由谢克强拍摄)

QQ截图20240613165901.jpg

阅读量:2592
陈云哲 小编
2025-08-21 10:20:33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