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娃在文化滋养中收获成长
2025-08-18 09:21:46

今年暑假,青铜器的千年纹饰、抗战窑洞的工业回响、西府民俗的斑斓色彩不仅为宝鸡娃打开了一扇扇文化之门,也为宝鸡教育人探索了一条育人新路径:让场馆成为教室,让历史化身教材,让民俗激活传承。那么,宝鸡娃是如何从青铜器、抗战窑洞、西府民俗中汲取知识,度过特色暑期生活的呢?请看——

文博馆里增学识长见识

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秘“中国”二字的起源;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聆听窑洞车间里的历史回响……暑期,我市不少中小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场“寻宝”之旅。

近日,岐山县城关小学组织学生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走进青铜器博物院·对话文明”暑期德育特色实践活动。

步入展馆,镇馆之宝——何尊的影像在电子大屏上快速闪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展馆内最让学生们着迷的当数多媒体互动区。学生们围在一块巨大的触控屏前,轻轻敲击屏幕,360°查看青铜器的三维模型,并“拆解”青铜器的结构,了解铸造工艺。“鼎原来是这样铸造的!”“青铜器是先做模具,再浇灌铜液……”学生们惊喜地互相分享。

1755480136195785.png

小学生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近距离观察国宝重器——何尊

活动结束后,岐山县城关小学的学生将自己的研学成果做成了一份份实践作业。你瞧:一、二年级的学生用稚嫩的画笔,给何尊、青铜甗等青铜器画了一幅幅画像。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不同的青铜器绘制了“名片”。“名片”上不仅有青铜器的名字、画像,还有器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化身“小小讲解员”,站在镜头前讲起了青铜器的“前世今生”,吸引更多人走近青铜器、了解青铜器。

前不久,宝鸡高新二小二年级八班与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师生们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共同上了一节思政大课。

课堂上,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赵鸣东率先亮相。他以《从黄浦江到渭河畔的抗战接力》为题,用生动的战争故事和实物史料,讲解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背后的故事。紧接着亮相的是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工作人员,她先示意学生围成半圈,再抬手指向机座铭牌:“看这里,1938年‘工合’西北分会编号05。”随后,她按时间顺序展开讲述:原料怎样从汉口经陇海线转运、窑洞如何在两周内被扩凿为车间、十二台机床怎样分三班连续运转,让学生们牢牢记住了“工合运动”里实业救国的烽火往事。压轴出场的是宝鸡高新二小校长王润岳,他的一席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说的:“长乐塬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寸黄土,都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工业抗战史。我希望你们从齿轮的纹路里读懂坚持,从窑洞的厚度里学会担当,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这片黄土塬教会我们的:少年强,则中国强!”

真实的物件、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第一次深刻理解:抗战不只是战场上的拼杀,更是全民勠力同心的坚守。几名学生骄傲地相互分享道:“原来我们宝鸡的工厂,曾是保护国家工业的‘防空洞’!”“窑洞车间让我非常震撼。我不敢想象先辈们是如何修建起这样一座庞大的窑洞车间的。”“这次研学活动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生活的艰苦。”

连日来,我市中小学生走进各类博物馆打卡,学习知识,汲取成长力量。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博物馆绝不同于一般景点,而是能给参观者以知识、以思考、以启发,助力孩子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宝鸡融媒记者 唐晓妮


民俗文化润心田

近年来,民俗活动频频“出圈”,也带火了民俗文化创新发展。这不,今年暑假,我市不少中小学生一头扎进民俗文化的世界,在知识增长与心灵滋养中收获成长。

金台区西街小学近日以“非遗润童心 西府文化共传承”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宝鸡民俗博物馆,开启研学之旅。步入青砖灰瓦的仿古院落,学生们瞬间被逼真的麦草屋顶、婴儿满月时的“钻曲联”等微缩场景所吸引。

1755480151348922.png

小学生在凤翔西府民俗艺术博览园参观泥塑作品

“这里是我们的西府人生展厅,在这里我们将见证西府人一生的重要时刻……”宝鸡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带着孩子们走进“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个展馆,了解西府人的生活。

学生们刚走出西府人生展厅,宝鸡风尚展厅的视觉盛宴已接踵而至:象征惩恶扬善的血社火、栩栩如生的凤翔泥塑、色彩斑斓的马勺脸谱,还有巧夺天工的刺绣、剪纸,造型各异的花馍,光影流转的皮影……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瑰宝,惹得学生们不断地发出“哇”“好厉害”等赞叹声。

日前,宝鸡实验小学的部分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凤翔西府民俗艺术博览园,近距离触摸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精神脉搏。

步入非遗展厅,泥塑、马勺脸谱、剪纸、皮影、麦秆画等非遗工艺品以艳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瞬间引来阵阵惊叹。学生们纷纷挤到工艺品跟前,踮起脚,一边仔细看,一边详细询问工作人员这些工艺品是如何做成的。

看到孩子们兴趣浓厚,工作人员在讲解完非遗工艺品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传承情况之后,将孩子们带到制作工坊,指导他们现场制作泥塑挂虎。你瞧,有的学生把挂虎拿在手里,歪着脑袋、贴近桌面,认真地用笔勾勒边缘;有的正襟危坐,仔细端详,考虑怎样涂色;有的则将水彩沾到脸上、身上却浑然不知……半个多小时后,一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色彩鲜艳的挂虎作品已完成。

研学效果怎么样?我们不妨听一听孩子们的说法:“西府民俗是一部活教材,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西府民俗研学活动是体验非遗制作、发现家乡之美的有趣活动。”“未来,我们要自觉成为西府民俗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让西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宝鸡融媒记者 唐晓妮

1719458561546485.jpg

阅读量:2996
李雪彤 小编
2025-08-18 09:21:46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