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日军紧逼武汉之际,位于武汉的荣氏家族申新第四纺织厂(以下简称申新纱厂)为保存民族工业火种,毅然决定告别故土,一路辗转迁至宝鸡。在宝鸡长乐塬,申新纱厂的工人们克服物资匮乏、日机轰炸等重重困难,以卓绝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创业史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段发生在宝鸡长乐塬的壮阔历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由中国文联戏曲艺术中心、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倾力指导,西安乾行瑞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出品原创音乐剧《我那长乐塬》,于8月13日、14日在宝鸡大剧院震撼上演。
这部聚焦抗战时期工业西迁的作品,以音乐剧的形式让80多年前的工业奇迹重现舞台。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主创团队,听他们讲述作品创排背后的故事。
历史为骨
在真实还原与艺术加工间架起桥梁
“我非常荣幸担任《我那长乐塬》的策划和总导演,这段历史、这片土地和这群人深深打动了我。”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戏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先辈们为中国工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整个团队,这部剧就是要歌颂这群撑起工业火种、赓续民族血脉的人。音乐剧虽是舶来品,但我们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精神。”
“第一次站在长乐塬的窑洞工厂里,听着讲解员说‘外面敌机呼啸,里面机器轰鸣’,我就知道这个故事必须被搬上舞台。”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剧作家、本剧编剧李铭至今还记得在宝鸡采风时的震撼。彼时,他走进保存完好的窑洞遗址,一台台老式纺织机、一张张工人工作证,都在无声诉说着申新纱厂从武汉西迁宝鸡的壮举。
为了让这段历史“立”起来,李铭和主创团队定下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申新纱厂西迁宝鸡,在长乐塬挖窑洞、建工厂的史实,一点都不能改。”李铭说,这是全剧的骨架,容不得虚构,但在细节上进行了艺术化提炼,如将工人们用火车头发电、用酒精代替燃煤、用牛肚盛装润滑油等分散的史实,集中融入具体情节,以凸显艰苦环境中的劳动智慧;又如把工人们躲避轰炸时的紧急协作,转化为有具体人物参与的戏剧冲突,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艺术化处理在人物塑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男主角章冠一,是从章剑慧、瞿冠英、龚一鸥三位申新纱厂管理者的名字中浓缩而来;女主角田晓云,则是将史料中“共产党员在厂内开展教育工作”的群像,具象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冯玉萍看来,这部剧的底色是“平凡铸就永恒”。章冠一不是天生的英雄,田晓云也不是完美的革命者,他们是在炮火中成长的普通人。正是这种对平凡的聚焦,让历史有了温度,让观众能透过舞台触摸到80多年前那些滚烫的灵魂。
艺术为翼
在黄土歌谣与舞台交响中寻找共鸣
“陕西民歌里有股撕扯人心的力量,既高亢又伤感,太适合表达长乐塬的故事了。”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本剧作曲李昊朗说,但如何让民歌与音乐剧“无缝衔接”,成了他创作中最大的挑战。
“不能把民歌原封不动搬过来,那不是音乐剧;但丢了陕西味儿,又对不起这片土地。”为此,李昊朗翻遍了陕西民歌资料,反复琢磨其曲调特点,最终找到了平衡点:用唢呐的苍凉表现战争的残酷,用竹笛的清亮演绎工人的乐观,用二胡的婉转诉说人物的柔情。
在李昊朗看来,音乐剧的雅俗共赏正是其打动观众的关键。“它既有歌剧的艺术性,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性。”这种特性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就像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最厚重的故事。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上,也渗透在舞台呈现的细节里。李铭特别提到田大军牺牲的舞台处理:“如果写实,就是躺在地上被抬走,太生硬。冯导让他慢慢起身,在歌声中与工友们诀别,既保留了音乐剧的写意之美,又让牺牲的意义更深刻。”
对于宝鸡市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而言,这种艺术融合的创作理念,恰恰构成了最大的挑战和成长的契机。“我们演过舞剧《青铜》、话剧《面皮》,但音乐剧还是第一次涉及。”在剧中饰演赵泰安的副院长袁帅说,音乐剧要求演员同时驾驭唱、跳、演、说,声乐演员要补肢体课,舞蹈演员要练唱功,“在冯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肢体模仿到心灵沉浸,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演员们跨越艺术边界的突破,正是音乐剧多元艺术特质的生动体现。”
精神为魂
在高温考验与热爱坚持中淬炼初心
七月的宝鸡,气温突破40℃。在宝鸡市艺术剧院200平方米的排练厅里,80多名演员挤在一起,汗水浸透了演出服,却没一个人叫苦喊累。“冯老师66岁了,每天从早到晚守在舞台上,中午从不休息。她站着,我们就不敢懈怠。”袁帅说。
这部剧从排练到首演仅用了40多天,堪称奇迹。最初,因剧院演员忙于《面皮》巡演,只有7人能参与,他们从走位练起,一点点“啃”下复杂的唱段和舞蹈。随着巡演演员归队,团队逐渐扩至30多人,演员们说,他们不是在排练,而是跟着角色“回到了80多年前”。
这种沉浸在主演身上尤为明显。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剧中章冠一饰演者于海洋说,“章冠一是个硬气又温情的厂长,剧中他说‘宝鸡的黄土将见证中国工业的绝处逢生’,语气里要有绝望中的希望,这太难了。”于海洋为了这句台词,反复请教冯玉萍,深入理解角色背后的时代背景与情感支撑,“这不是口号,是一个男人对国家的承诺。”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剧中田晓云饰演者袁东方认为,田晓云是剧中的精神符号。她的“8小时工作、8小时学习、8小时必须休息”,成了全剧的一个高光。“冯导说,这句台词不能平淡,因为它背后是无数女工的辛勤付出。”袁东方在排练中不断揣摩,力求精准传递出角色的力量与温度。
对所有演员而言,这部剧早已超越工作的范畴。“刚开始只是觉得音乐剧新鲜,后来演着演着,就像真的成了80多年前的工人。”袁帅说,演员们排练时常会因剧情感动,为田大军的牺牲、为章冠一的坚守,更为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不屈精神。“这不是表演技巧,是灵魂被触动后的自然流露。”
首演结束后,有观众说:“走出剧场,突然懂了长乐塬为什么是‘民族工业的活化石’。”这正是主创团队最想听到的评价。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用艺术点亮记忆,《我那长乐塬》不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80多年前,长乐塬的工人用机器奏响救国强音;80多年后,主创团队用歌声与舞蹈,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回响。(宝鸡融媒 祝嘉)
(本版剧照由张欣提供)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