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家老舍辞别妻儿,以笔为矛加入抗战洪流。1939年夏天,老舍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会派遣,参加北路慰问团,到西北慰问抗战将士。此行他冒着敌机轰炸和山洪等危险走了5个多月,走过74个城市,行程约1万公里。老舍将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此生唯一的诗集《剑北篇》,道尽对祖国的赤诚和对抗日军民的赞颂。
《剑北篇》中,《双石铺——宝鸡》是老舍专门写宝鸡的,调子热烈而高昂,尤其对双石铺、宝鸡车站场景等的描写,颇为澎湃和振奋。在老舍笔下,抗战时期的宝鸡是有血性、有作为、有生机的。
今年8月11日,宝鸡文理学院西北工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张占勤谈道:“老舍曾来到凤县和宝鸡,他在《双石铺——宝鸡》中浓墨重彩地赞颂了宝鸡工合运动。如今,这些诗句被陈展于宝鸡文理学院‘西北工合运动展览馆’等地,宣传着宝鸡在抗战中的故事。”
双石铺工合运动令人赞叹
立秋后,凤县昼夜温差变大,凉爽宜人。循着老舍诗句,记者前往凤县县城双石铺探访:凤中路旁的中国工合运动纪念地、柏家坪的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故居、街巷间的艾黎路和何克巷……在双石铺,可以感受到多处工合运动的印记。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工业城市逐步沦陷,国内军需民用物资极度匮乏。为保存民族工业力量,支援抗战,稳定后方,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同月,中国工合西北区办事处(以下称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1938年9月,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在双石铺组建了钨铁社、机器社、造纸社和耐火砖社。次年4月,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双石铺事务所成立。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先后来到双石铺,组织工合运动,创办培黎学校,生产军需民用物资,培养技术人才,双石铺工合事业进入辉煌时期,双石铺也被誉为“工合的天堂”。
张占勤谈道:“良好的交通位置,是双石铺成为‘工合的天堂’的重要原因。”按照《西北工合运动史》记述,双石铺抗战前是个不足2000人口的小镇,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它是陕、甘、川的交通中枢,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很快繁荣起来,成为西北的交通重镇。
时间拨转到1939年,老舍一行从重庆出发,经成都、绵阳,过剑阁、广元、汉中、宝鸡、西安、潼关等地。7月初,经留坝到达双石铺,老舍被这里的工合运动场景所震撼,在《双石铺——宝鸡》中写下饱含热情的诗句——“看吧,这应运而生的双石铺,吞吐着陕甘川三省的运输,把关中和天水的公路合在一处。义民们,炮火与耻辱把昨天结束。忍着流离,忍着疾苦,却不忍受屈膝与屈服……”豪情和赞叹溢于言辞。
1939年,老舍究竟在双石铺看到了哪些景象?
张占勤编著的《宝鸡工合记忆》一书,汇集了宝鸡工合的珍贵资料。其中,吕之光所写的文章《工合运动在双石铺》发表于1939年9月的《西北工合》,恰好描述了1939年的双石铺——这里有奇奇怪怪的机器社,供不应求的造纸社,洋气十足的化验所,上山下水的伐木社,烈火烧不破的耐火砖合作社,妇女缝纫合作社,拖泥带水的泥木社,磨刀待开的制革社,使人留恋的新生社,花机翻新的军鞋社,治病救人的工合医院,牛车拉运的兴华社,精神别具的工合小学。
彼时,双石铺因聚集了大量工业合作社,呈现出比凤州更为热闹繁荣的景象。吕之光写道:“沿着江(嘉陵江)边多为工业合作社之社址,其中以化学工业试验所之水塔、机器社和耐火砖社之烟囱最有特色。”
当老舍看到这样的双石铺,怎会不为所动?一句句铿锵诗文酝酿而出——“幼童与老人,或一对中年夫妇,把流亡,把艰苦,变成自立的基础!”
繁忙的宝鸡城令人振奋
老舍之子、文化学者舒乙在谈《剑北篇》创作历程时,提到了父亲西北行的具体足迹和日期,1939年7月8日,老舍经双石铺(凤县)到宝鸡,7月9日到西安。
按老舍文中字句推测,老舍可能乘坐火车由宝鸡去西安。1936年,通往西北的唯一一条铁路——陇海铁路延伸至宝鸡,坐落于中山路与龙泉巷十字南侧的宝鸡火车站,迎来了南来北往的旅人,以及流动不息的货物。
老舍在宝鸡看到了哪些景象?品读诗文可知,老舍看到了城外新修的大路、新的铺户、热心工合的人,还有急转的车轮,以及喧呼的人马。在宝鸡车站,老舍看到了列车上奔赴前线的英雄,也看到了做买卖的小商贩,以及离别相聚的父子、夫妇……这一幕幕使老舍颇为感慨:“有什么闲情再去想象感叹,那行人游子的悲欢,那太平年月小小的哀感;听,听这急促的声声呼唤,是中华的吼声与赴战的狂喊!”
老舍踏足宝鸡时,工合运动正在宝鸡轰轰烈烈地展开,他多次着墨宝鸡工合运动:“来,你们,热心合作事业的人物,将计划简单而适当地提出,以我们的土产,以我们的勤苦,打下抗战中的建设的基础!”张占勤介绍:“截至1939年9月,宝鸡的工业合作社已达104个,社员1076人。在陇海铁路沿线的绛帐、蔡家坡、虢镇、十里铺以及秦岭山中的双石铺等地,合作社遍地开花。”
记者在永清村采访时了解到,工合宝鸡事务所曾在永清堡设纺织合作社,当时叫毛纺站。周边村民用肩扛或骡驮,从益门织毯厂运来羊毛,分发到户。妇女们把羊毛纺成毛线,再送到其他厂织成军毯,送往前线。宝鸡地区工合运动不仅解决了一批难民、伤兵和农民的工作问题,还为抗日前线支援了大量军需物资。
这样的宝鸡,让老舍写下激昂诗句——“来,不做奴隶的义民义妇!把拆来的铁轨制成刀斧,把破旧的机车当作马达旋舞!”
群众抗战热情令人感动
《剑北篇》是一首首铿锵战歌,描摹出一幅全民抗战的动人画卷,被朱自清誉为抗战诗坛的代表作之一。老舍深入西北,与群众交流,与战士接触,宝鸡人的抗战群像和热情,被他一一写进诗里。
老舍笔下的宝鸡人是有血性、有骨气的。他写道:“我们的不识字的农夫,没有进过城市的村妇,会把牺牲看作坦途,用血用肉把破碎的山河撑住!”诚如老舍所写,彼时宝鸡城乡的抗战故事颇多。
永清堡村(今永清村)是中国共产党在宝鸡开展地下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被称作“鸡峰山下小抗大”“小延安”。1939年春至1940年初,一批中共地下党员来到永清堡毛纺站,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带领文艺队在永清堡、凉泉堡、姬家殿等宝鸡18个村,表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演唱抗日歌曲《延安颂》等,唤醒民众抗战热情。此外,党员借助村中窑洞办识字夜校,启发群众抗战意识。
1939年,一位戴着圆眼镜的教书先生,引起了凤翔纸坊村人的注意,此人正是人民音乐家、共产党员张寒晖。1938年因敌机轰炸西安,东北竞存中学的师生从西安迁往凤翔纸坊村,张寒晖在村里一边教书,一边积极创作抗战歌曲,《竞存中学校歌》《西北天》《前进曲》等歌曲融入抗日救亡意识和爱国情怀,被学生和村民广泛传唱。
原宝鸡县爱国人士杨必栋的抗日逸事也广为流传。1932年秋,杨必栋身着孝服、头戴麻冠、手拿柳棍,声泪俱下地在街道闹市宣传抗日,呼吁宝鸡士农工商团结起来抗日救国,使许多爱国青年受到鼓舞。
赶赴前线的青年、忙于生产的工合社员、织军毯做军鞋的妇女、宣传抗日救亡的老人……当这样的宝鸡人出现在眼前,诗行凝结在老舍笔下——“生命,随着战争的泛滥,决开新路。”(宝鸡融媒 张琼)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