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抗战记忆】宝鸡 接纳抗战中的流亡学校
2025-08-15 11:09:42

1936年,陇海铁路上奔驰列车的汽笛声划破秦岭山脉的沉寂,让宝鸡这座关中西部的闭塞小城,自此成了连接西北与西南的交通枢纽。

抗战烽火燃起,当华北、中原的校舍在炮火中接连沦陷,大批师生被迫背井离乡向西跋涉时,宝鸡因地处内陆、受战火直接冲击较小的地理优势,更因铁路枢纽带来的通达性,成了流亡学校的“避风港”。西安二中“落脚”六川店,河南大学辗转“落脚”石羊庙,还有多所流亡学校在此续存文脉——宝鸡以包容和善意,与多所流亡学校师生并肩,共同书写了一段救亡图存、赓续文明的厚重历史。

流亡学校

战火中挺立的教育灯塔

抗战时期,宝鸡热情接纳了多所流亡学校,西安二中的西迁,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我父亲在《五柳庐集》里,写有一篇《西安二中在六川店纪略》。”出生于金台区硖石镇六川店村教育世家的强春生说。他的父亲强温是六川店强家庄人,曾任宝鸡市图书馆馆长,专门研究过西安二中西迁宝鸡的历史。根据强温记录,1938年,西安二中千余名师生辗转迁至宝鸡六川店。初到时,小学部暂迁至王家庄王氏祠堂,三十多间庙宇校舍全由中学部使用,其余师生则分散居住在苟岭、陈家山等村落的群众家、祠堂与闲窑里。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教学工作从未中断。每日清晨,师生到各村茶水房洗漱后,集中至校本部上操、升旗、开饭。因学校班级多房间少,露天课堂成常态:冬日围坐河滩空地读书,盛夏则在大树荫下学习。

石羊庙的石羊

同为六川店人的强文补充说,他父亲强治洲热心教育事业,后曾任金台区西街小学校长。得知母校西安二中流亡至此,强治洲引荐师生落脚六川店。后来,西安二中还迁到石羊庙、虢镇城隍庙,这段历程至今铭刻在陕西师范大学附中、虢镇中学的校志里。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西迁历程堪称“流亡办学史诗”,其在宝鸡的办学故事同样动人。1937年12月起,河南大学先迁至豫西南镇平、鸡公山,1939年因日寇进犯再迁至嵩县,文、理、农三学院驻潭头,医学院驻县城。1944年5月,日寇突袭嵩县,潭头遭焚,理学院图书仪器尽毁,师生死难多人,损失惨重。悲愤的师生辗转迁至淅川县荆紫关。1945年南阳失守,河南大学在荆紫关难以存留,遂奉命西迁至陕西宝鸡。

1945年4月,河南大学师生眷属经商南、越秦岭、过蓝田,徒步800余里抵达西安,后分驻宝鸡武城寺、石羊庙、卧龙寺、姬家殿等地。其中校本部及文、理、农三院驻石羊庙(今属陈仓区千河镇),医学院部分师生驻渭河南岸姬家殿,全校500余名教职员工与600多名学生得以暂安。

在宝鸡,师生因陋就简重启课堂:农舍、席棚、庙宇当作住处,屋檐下、大树旁作为课堂,石块当凳、双膝作桌。由于图书仪器尽毁,理、农、医等学院课程受限,教授们便一人兼授多门课;农学院还聘西北农学院教授兼职,暑假组织补课,期终考试、招生工作从未间断。74岁的石羊庙乡贤李金武说,听老辈人讲,那段日子虽苦,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从未停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石羊庙师生齐聚欢庆;同年12月底,学校师生分批返回开封,结束了8年流亡岁月。

抗战时期,宝鸡接纳的远不止这两所学校。1938年,教育家车向忱率东北竞存中学师生迁至凤翔纸坊村;1944年,郑州难童学校800余名师生西迁,凤翔王堡村村民腾出200余间房屋接纳他们;1945年,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从开封西迁,校本部与专科部驻金台硖石乡赵家坡,高职部驻六川店;中央陆军测量学校也曾一度迁驻六川店。

战火之中,宝鸡这座小城成为多所流亡学校的安身地之一。那些在窑洞里、树荫下的求学师生,不仅延续着知识的传承,更践行着救亡图存之路。

守望相助

师生与村民的双向奔赴

烽火之中,流亡师生与宝鸡百姓以最朴素的善意相扶相持,在衣食住行的交融里,在守望相助的默契中,这份双向的温暖,既呵护了流亡师生,也在西府乡村扬起了崇文重教之风。

西城高中内的“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展”主题文化墙

西安二中迁抵六川店后,师生的生计便与当地百姓紧紧相连。村民们省出的粮食,成了师生灶上的蒸馍;他们肩挑手扛,帮着学校运送蔬菜、粮食,让师生在艰难中站稳了脚跟。而师生的到来,也给这座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原本只有一家药铺兼染房的村落,渐渐冒出了卖醪糟、豆花的小摊,甚至开起了饭馆。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日常的烟火气里。城里师生带来的学问,让村里人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赴县城求学的孩子渐渐多了,教育的种子就在这份朝夕相处中扎了根。

河南大学西迁宝鸡后,姬家殿村民们听说医学院师生需落脚,乡亲们二话不说腾出了占地30亩的北极宫古庙;在石羊庙李家堡,“担水送柴换药方”的故事流传至今:村民们轮流挑着山泉水送到师生住地,学生们则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给高烧的孩童喂药,为受伤的农人包扎,一来一往间,陌生人成了亲人。

河南大学师生的到来,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知识的力量。农学院在石羊庙开展的小麦改良试验,后来推广到整个关中平原,惠及万千农户;课余时,京剧社、话剧社的演出,千河畔的读书声,给闭塞的乡村吹进了新风气。

陈仓区千河镇西城高中退休教师胡广勤曾听老一辈讲,当年,谁家能接待河南大学师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乡贤李金武家因“家风淳厚”被选中。李金武记得老人说过,抗战胜利时,借住家中的吴教授激动得爬上房顶,高呼:“日本投降了!”

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师生,这举动背后,藏着宝鸡人对知识与风骨的敬重。豫剧与秦腔同台,中原手艺融入西府市井,六川店因西安二中而繁华,石羊庙因河南大学而多彩。战火挡不住这份跨越地域的交融,在守望相助中,宝鸡与多所流亡学校共同织就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薪火相传

宝鸡教育史上的特殊印记

1945年秋,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访问迁至宝鸡的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师生在石羊庙校址举行了欢迎仪式。大家集中坐在一片空地上,聆听李约瑟所作的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回国后,李约瑟根据来华经历,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全球科技界引发轰动。

石羊庙内的石碑

1945年冬,河南大学师生踏上归乡路。随后,郑州难童学校、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也相继迁离。宝鸡城的流亡师生虽已迁走,但那些被守护的教育火种,早已融入渭水之滨,悄然在宝鸡人心中生根发芽。

时光流转至2018年,河南大学学子重返石羊庙,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在河南大学石羊庙办学旧址——西城高中竖起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揭碑仪式上,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绍康深情地说:“宝鸡人民的接纳,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感动。”

如今,走进陈仓区千河镇西城高中校园,“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静静矗立,一面“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展”主题文化墙图文并茂,诉说着那段特殊岁月。西城高中校长贾凯介绍,学校原名石羊庙高中,正是当年河南大学师生学习生活的旧址。河南大学迁离后,宝鸡县私立建华中学曾在此办学,文脉从未中断。“这些史料是最鲜活的教材,我们把‘薪火相传’融入教育基因。”贾凯说,国旗下的校史宣讲教育学子努力求学,教师会上课程设计与德育理念碰撞出火花,家长课堂里三代人共溯教育初心,“记录这段历史、传承文明薪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贾凯感慨道。

这场特殊的相遇,悄然改写了无数家庭的命运。李金武的祖父受河南大学教授启迪,坚持送子女读书,家族中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西城高中更是人才辈出,一批批学子从此地走进大学校园,延续着当年的教育火种。

正如强文所感慨:“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宝鸡人接纳的不只是流亡师生,更是一种重视教育的理念;师生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

(宝鸡融媒 毛丽娜)

阅读量:2038
楠桠 小编
2025-08-15 11:09:42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