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熊入梦
在宝鸡钓鱼台景区的溪岸边,一尊姜太公垂钓的石雕总在晨光中泛着清辉。“太公垂钓”“愿者上钩”“飞熊入梦”,这几个成语典故与这里息息相关。
“飞熊入梦”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是,周文王姬昌在渭水之畔寻访贤才之前,曾梦到一只长着翅膀的熊扑向自己,惊醒后占卜得知“非熊非罴,乃霸王之辅”。后来他果然在磻溪遇见垂钓的姜太公吕尚,遂拜其为太师,最终成就灭商兴周大业。这里的“飞熊”并非真的兽,而是古代文化中“熊罴”的变体,古人以熊为阳刚勇武的象征,加翅则喻示贤才具备经天纬地的非凡能力。
随着历史演进,这一典故逐渐演变成为“明君得贤臣”的寓意。古书中有将“获太公于渭滨,载飞熊于梦中”的典故,与“伊尹负鼎”“傅说筑岩”并列为君臣相得的典范。宋、元代话本中,“飞熊入梦”更是频繁出现,说书人常以此开场,暗示故事中会有栋梁之材登场。
宝鸡青年创业者徐晓波说,进入互联网时代,飞熊入梦这个古老成语焕发新活力。比如,创业者如果能遇到贵人相助,也会称“总算等来了我的飞熊”等。在他看来,这种演变保留了“机遇与贤才相遇”的含义,又脱离了古代的君臣色彩,更好地转化为对幸运与实力的双重肯定。
在岐山周文化景区、宝鸡钓鱼台景区,导游也总是会讲到“太公垂钓”、周文王“飞熊入梦”和“文王访贤”等相关故事。三千多年前的“飞熊”是贤才,其实,如今的“飞熊”何尝不是每个逐梦的人。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既扎根于历史土壤,又能乘着时代的风,飞向更远的天空。(宝鸡融媒 麻雪)
众志成城
众志成城,是一个内涵深刻且广泛使用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智慧,用来形容众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达到非凡力量和坚不可摧的态势。
我市青年教师赵婧解释,“众志成城”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据该书记载,东周第十二位天子周景王在位期间,财政困难,人民生活不易,可他却还想铸造一口特大号的铜钟,要从百姓家收缴铜器并耗费巨资。司乐大夫伶州鸠以“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劝谏,意指众人都赞成的事就一定能成功,并且会向城堡一样坚固,而被百姓们唾骂的事情则是会失败的,以此强调民心向背对家国稳定的重要性。后来,“众志成城”逐渐演化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来强调团结协作、集体力量的伟大。
事实上,“众志成城”早已融入时代肌理。今年1月,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多种救援力量分秒必争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帮助受灾群众共渡难关,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去年河南暴雨洪灾中,搜救队员划着橡皮艇在积水里转移群众,商户免费发放食物,陌生人手挽手组成人墙救援,无数微光汇聚成守护生命的堤坝,用团结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这一理念也有了新的注脚。在周文化发源之地的宝鸡,在一些乡村中,村民、驻村工作队、企业代表围坐一起,规划乡村旅游路线;果园中,果农、农技员、电商主播联手,让苹果、猕猴桃等特产水果,从地头直抵全国餐桌。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向着“让日子更红火”的共同目标发力,正是“众志成城”在新时代的生动展现。
众志成城是危急时刻的守望相助,是发展路上的协同并进,更是无数人以“小我”之力,共同托举“大我”之境的永恒实践。这份穿越数千年的智慧,终将在更多人手中传递,成为应对挑战、开创未来的不竭力量。(宝鸡融媒 罗琴)
姜嫄履迹
在《诗经·大雅·生民》中有:“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说的是姜嫄在祭祀后踩踏巨大的足迹而受孕生下周人始祖后稷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姜嫄履迹这一成语,也深藏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敬畏,对文化根脉的追寻。
我市退休教师赵中华对周文化颇为喜爱,他认为,古人以这样浪漫的想象解释始祖诞生,看似奇幻,实则藏着朴素的生命观:将族群的起源与天地自然相系,认定生命是“天之所赐”,故而对“生”抱有天然的敬畏。就像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次见“求年”“祈生”的刻辞,先民对着天地祭拜时,大抵也带着和姜嫄故事里一样的心情——相信生命与万物同源,须心怀敬畏地承接。
而这故事能流传数千年,更因它是周人“文化寻根”的载体。后稷教民耕种,开启周人农耕文明,姜嫄作为始祖之母,成了周族精神根系的象征。如今,人们去位于宝鸡的周原遗址参观,去岐山周公庙的姜嫄殿游览,是想从这故事里找到历史文脉的来处——我们的先祖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开启文明?这些追问里,藏着对“我从哪里来”的本能探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人都知姜嫄弃子的传说,被遗弃的婴儿却被动物和其他人所救护。人们初听到这个故事,或许以为姜嫄对孩子不负责任,其实不然。据记载,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炼的习俗,同时也是一个部族在建立之初,其开创者或继承者所必经的生命仪式,以说明此人非同凡响,将会担起大任。
“现在讲生命教育,其实古人早有答案。姜嫄故事里,对生命的敬畏、对根脉的珍视,正是我们今天需要接续的。”赵中华说,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宝鸡人民公园里看姜嫄雕塑、讲“后稷的母亲”的故事时,故事里的奇幻色彩或许会被当作传说,但那份对生命的珍重、对根源的关注,正悄悄成为新的传承。(宝鸡融媒 罗琴)
象箸玉杯
“象箸玉杯”是一个镌刻着历史警示的成语,出自《韩非子》与《史记》,有着“见微知著、戒奢防腐”的象征,警示人们祸患常积于忽微。
这个成语中的故事是说,商代末期,纣王用象牙筷子时,贤臣箕子便忧心忡忡地认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意思是说,纣王既然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把它搭配在粗陶土碗上使用了,必定要配上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不会再用它们来吃粗劣的食物了,必定要用来品尝珍馐。
箕子从一双象牙筷子预见了纣王的奢靡之路——此后酒池肉林、赋税苛重,终致民怨沸腾,牧野之战中商朝覆灭。周人灭商后吸取教训,在宝鸡周原这片宗祖之地上,深刻反思“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教训,将“节用而爱人”“戒奢以俭”奉为治国圭臬。在《周礼》中规定“以九式均节财用”,意思是,通过明确各类支出的规范和比例,使财政用度合理分配、有序运转,避免浪费或失衡。
周人从祭祀、宴饮到服饰、车马,皆明确规范,遏制逾越礼制的奢靡之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礼器多注重实用而非奢华,铭文常强调“敬德”“保民”,正是这一理念的物质体现。宝鸡出土的文物“青铜禁”以及所对应的古籍中记载的“限酒令”,就是周人限酒、节俭、禁止奢靡之风的直接体现。这种尚俭传统延续数千年,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宝鸡金台区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王卫平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象箸玉杯”的警示被不断诠释与践行。汉代时,汉文帝刘恒节俭治国,轻徭薄赋,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宋代时,名臣范仲淹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虽身居高位,仍保持节俭、戒奢侈,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如今,我们仍然流传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警示语,并践行“绿色办公”“降本增效”“光盘行动”的准则,将节约内化于日常生活。(宝鸡融媒 麻雪)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