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发的食源性疾病,你了解多少?
2025-07-24 08:40:02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二、夏季食源性疾病常见类型

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在夏季,食源性疾病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为多发,致病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沙门氏菌常潜伏在肉、蛋、乳及乳制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动物中的常见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容易污染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剩饭、糕点等。当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短则几十分钟,长则数小时就可能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伴有发热、脱水,甚至危及生命。

2.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高危食品包括生食海鲜、凉拌菜、未彻底清洗的果蔬、未煮熟的肉类等。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致病,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多见腹泻,病程通常1-3天。轮状病毒易侵袭婴幼儿,一旦感染可引发急性胃肠炎,严重时会导致脱水,威胁患儿生命健康。

3. 寄生虫食源性疾病。 夏季淡水鱼虾、螺类等深受大众喜爱,这些食材若未烧熟煮透,其中携带的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等会引发寄生虫食源性疾病。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虫幼虫或虫卵的肉类、海鲜、蔬菜等,也会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一旦这些寄生虫或虫卵在人体内寄生、繁殖,则会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4. 真菌毒素食源性疾病。夏季炎热潮湿的环境比较适合真菌的繁殖和产毒。这些毒素可能存在于真菌侵染的谷物、水果及其制品中,如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或腐烂的水果。食用不当可能会导致黄曲霉毒素或其他真菌毒素中毒,对肝脏、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5.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某种天然有毒成分或由于贮存条件不当形成某种有毒物质,食用后就会引发食物中毒。如发芽马铃薯、生豆浆、鲜黄花菜、菜豆(四季豆)、苦瓠(葫芦瓜、蒲瓜)、有毒贝类(石房蛤毒素、贝类毒素)等都可引起中毒。

三、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 保持清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备餐前、处理生食后,认真洗手,避免致病因子经手污染食物。砧板、刀具、厨具用后及时清洗晾干,并定期消毒。不用不干净的抹布擦拭餐具。

2. 安全储存。对于未食用完的剩菜剩饭,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并在24h内食用完。冰箱冷藏温度应设置在4℃以下,冷冻温度不高于-18℃,食物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定期清理冰箱,及时丢弃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3. 生熟分开。切菜板、刀具、餐具要生熟分开使用,生熟食品也要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污染。可使用不同颜色保鲜盒或塑料袋区分生熟食品,生肉、海鲜等放在冰箱下层,熟食、即食食品放在上层。

4. 彻底煮熟。肉类、蛋类、海鲜等要彻底煮熟煮透,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也要充分加热。避免食用生鸡蛋、未经灭菌的奶制品、生肉(如刺身)等高风险食物。

5. 注意来源。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仔细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避免购买变质、过期的食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材。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认识的野菜野果野蘑菇等。外出就餐时选择规范、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

温馨提醒:如果出现腹泻(每日≥3次,且粪便性状异常)、呕吐、发热等症状时,应尽快就诊。(来源:宝鸡疾控)

1724644428761058.jpg

阅读量:2991
版权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380家新闻单位。转载这些新闻单位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bjnews@163.com)。本平台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郭煜娇 小编
2025-07-24 08:40:02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