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宝鸡】山水和鸣 农旅深融 打造乡村诗意经济新引擎
原创 2025-07-22 10:26:26

当秦岭的晨雾拥抱渭河的粼粼波光,陈仓大地的山与水在轻风中缓缓舒展成一幅水墨长卷。这片被《诗经》“滋养”的土地,正以休闲农业为主题,在阡陌间勾勒出新的诗行。这是触手可及的田园梦想,这是美不胜收的山水和鸣,这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切片。

当诗意照进现实,数字便成了最动人的韵脚。去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1939.21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2.33亿元。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晨曦、晚霞中感受秦岭的雄浑,在凤翔泥塑的纹路里触摸非遗的温度,在农家小院里邂逅缠绵的乡愁,在采摘园里享受幸福的亲子时光。宝鸡的生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正是乡村振兴的“密码”,农旅融合正成为激活乡村诗意经济的新引擎。

唤醒沉睡的“宝藏”

——山水价值的创新转化

生于秦岭脚下长于渭河两岸的宝鸡人,都有一段关于进山乘凉的记忆。从儿时的西瓜凉席,到如今的露营野餐,进山乘凉的方式不断升级,不变的是那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凤县黄牛铺镇东河桥村的青野·牧星人麓营地

走进凤县黄牛铺镇东河桥村的青野·牧星人麓营地,凉风习习,鸟语花香。大小天幕在树林中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阵阵轻柔的音乐传来,与风声一同奏出一曲夏日露营小调。营地负责人冯静是本地人,虽然只有29岁,但接触旅游行业已经多年。她告诉记者,2020年前后,她从市区回到凤县,做起直播带货。凭借独到的商业眼光和出色的口才,很快就取得骄人的业绩。后来,她作为直播达人,代表凤县参加了市上的年货节。在县上和镇上的支持鼓励下,2023年,冯静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黄牛真牛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了青年旅行社凤县分公司,开启创业之路。经过多次考察,冯静认为,东河桥村的林地非常适合做林下露营地,不仅可以将生态有效保护起来,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于是,他们与东河桥村村集体合作,打造了青野·牧星人麓营地。

青野·牧星人麓营地位于凤县与渭滨区交界处,距市区约40分钟车程,可同时容纳2000人露营休闲。主要经营主题聚会、户外研学等,除此之外,还提供五味子茶、五味子酒、木耳、羊肚菌等凤县特产,供游客品尝与购买。冯静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客户是户外爱好者和年轻人群。营地宣传点是“22℃的夏天”。自营地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营业额超40万元,同时还吸纳了20多名附近群众前来务工,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和帮助群众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在这里,水在这里,树在这里,我们也在这里。我们不对这里做任何破坏性改造,只简单地搭一些天幕,建几段围栏,一边保护一边利用。”冯静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经是广大农村群众祖辈记忆中的生存方式。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观念有了新概念,“靠山爱山,靠水爱水”成了农人们在农业生产时遵守的信条。一幅幅天蓝山绿、水清人美的生活图景正在陈仓大地徐徐铺展。

扶风县风辞庭院

6月下旬,一场雨带走了持续的高热,记者走进位于扶风县的风辞庭院时,微风轻拂,阳光正好。风辞庭院负责人韦艳秋泡了一壶茶,坐在凉爽的树荫下,为记者介绍起这个小院的由来。

风辞庭院位于扶风县城新区东一公里的扶杨生态园,毗邻法汤旅游高速,交通便利。这里曾是老民居,几年前,几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看中了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合伙投资,将这里打造成以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等为基础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新中式乡村茶馆、露营野餐、采摘垂钓、乡村美食、科普研学、亲子娱乐、文化创意,农耕文化体验等。其中尤其以风辞庭院乡村茶馆最为“出圈”。前来“打卡”的游客纷纷在网上发布视频,称赞这里:“美得让人心醉!”“无论是哪个角落,都能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

风辞庭院的成功,是宝鸡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闲置资源有效利用的生动写照。过去“沉睡”的绿水青山、古村古树等“闲置”资源纷纷被“唤醒”,成为吸引游客的“香饽饽”。

陇县依托“两闲”改革省级试点,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校舍等资源,植入吃、住、行、文、商、娱等旅游业态,全县建成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康养类民俗村20个,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发展;太白县坚持统一规划、差异化实施,发展各具风格的精品民宿群,通过房屋改造、环境整治、内部功能提升,把乡村民房变为乡村美舍,把农村集体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

民宿已经成了太白县的一张“金名片”

从田间到云端,从农舍到景区,宝鸡正以“农旅融合”为指引,将沉睡的山水资源转化为“诗与远方”的流量密码。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6亿元。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正通过农旅融合的创意实践,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编织田园的交响

——业态融合的深度破题

早上不到10点,门前已经停了几辆旅游大巴,道路两旁的车位基本停满,采摘园里人头攒动,特色餐厅里已经开始上菜,摆在餐厅外的果蔬摊位,里里外外围满了人……这不是某个节假日的特例,而是位于陈仓区的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里每天的常态。

这几年,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宝鸡人周末都会约着朋友来这里采摘新鲜蔬菜,采一篮美味水果,再吃一顿地地道道的柴火鸡。绿丰源的成功,源于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绝对信心。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园区从一开始单纯的设施蔬菜生产,逐渐向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发展,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陈仓区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里的采摘园

记者在这里看到,园区道路平整宽阔,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农业知识科普文化牌;在采摘园里,一行行作物在大棚内茁壮生长,大棚中间,专门留出一块空地,方便研学的学生集体听讲。生态餐厅也依据不同主题分别设立。在餐厅不远处,还有方便亲子活动的游乐设施和出售自产农产品的农夫集市。在园区一角,一座农耕文化展示厅静静矗立,用展品向游客讲述西府农业文化。据了解,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日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2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年分红超过30万元。

这种“可游、可体验、可采摘、可餐饮”的环境景观和集“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也是激活乡村潜能的创新实践。它不仅让传统农业摆脱单一生产模式,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出观光经济、体验经济、教育经济等多重价值,让农田变课堂、农房变展馆、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生态餐厅成了许多休闲农业园区的“招牌”

沿着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一路向北,很快能看到另一处熙熙攘攘的街道。这就是凤翔区六营民俗村。前不久,出自泥塑世家的年轻艺人韩建斌刚带着凤翔泥塑的代表作《坐虎》来到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师生讲述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与发展历程,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匠人精神和文化智慧。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回到村上,一边整理下一部作品的创作思路,一边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暑假,届时,会有一大批学生来到村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保护,凤翔泥塑已经从过去大家口中的“泥货”,逐渐变成体现传统文化与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记者了解到,目前,六营村已与全国50多所大学、旅行社、社会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在6所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村上设立的泥塑文化馆、体验中心等场所,年接待研学游学团队上千批次,成为弘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培养新一代民间艺术人才的文化宝地。

泥塑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六营村打通了古老文明的当代通道,不仅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更开辟出一条“技艺传承+产业振兴”的双赢路径,不仅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产业支撑。

从绿丰源的“田园交响”到六营村的“非遗变奏”,宝鸡正以业态融合筑牢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勾勒出“农中有旅、旅中有农、文旅共生”的生动图景。

点燃发展的星火

——政策引擎的强力驱动

这几年,宝鸡人有一种明显感受:不论是南山还是北塬,乡村还是近郊,能吃的、能玩的、能“打卡”的场所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当宝鸡的休闲农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升级”,当游客对田园体验的需求从“打卡拍照”转向“深度沉浸”,当农民对产业融合的期待从“增收致富”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中的痛点、激活全域动能,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关键命题。

千阳县崔家头镇黄里村的民居小院

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近年来,宝鸡休闲农业虽已形成“山水为媒、农旅共兴”的良好态势,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部分地区项目同质化严重,留不住游客;农村产业融合用地政策落地难,制约业态创新;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单一,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些问题既阻碍了单个主体的壮大,更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整体跃升。

这些问题,有些是全国面临的共性问题,有些则是宝鸡必须自己解决的地方性难题。可喜的是,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为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方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加快构建种养加一体、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2023—2025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宝鸡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为在农旅融合中有突出表现并赢得相关称号的村子提供“真金白银”的奖励和专项扶持,同时通过相关道路改造、园区提质等“硬支撑”,推动农文旅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

为了更加精准发挥各县区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我市还编制印发《宝鸡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提出打造“一圈三带五片区”休闲农业发展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以金台区、渭滨区、宝鸡高新区、陈仓区、凤翔区为核心的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圈;划分南山农业观光休闲带、渭河两岸生态农业休闲带、渭北农耕文化体验带;打造渭北山区观光农业避暑区、秦岭生态农业度假区、岭南和美乡村示范区、千陇湿地草原体验区、西山田园农业休闲区。

这些政策的出台,既是回应现实需求的“及时雨”,更是引领未来方向的“指南针”——不仅破解了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更通过顶层设计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良性机制,为宝鸡休闲农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注入了强劲动能。

绽放共富的芬芳

——乡村振兴的生态答卷

在陇县固关镇上岔村,村民已经越来越习惯周末蜂拥而至的人流。62岁的村民徐银仓一边给自家地里的玉米上肥,一边抬头看着天色,估计着周末又会有多少游客到村里的露营地游玩。

上岔村位于固关镇西部山中,虽然毗邻老爷岭、固关古镇等旅游景点,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因为旅游设施不足,缺乏宣传,过去鲜有人问津。2022年,上岔村党支部积极谋划包装发展项目,邀请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投资600多万元打造了“明月山涧野奢露营地项目”。项目共设计了野奢露营、果蔬采摘、醉美星空和自助烧烤四大板块,将现代轻奢民宿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借助陇县独特的生态农业文化底蕴,构建乡村旅游新模式。现在,每个周末,都有成百上千名游客驾车来到上岔村,露营烧烤,游山玩水。

徐银仓告诉记者,他在营地里的采摘园承包了50亩地,种植了辣子、西红柿、甜瓜等农作物,老伴儿还应聘了营地的服务员,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营地还管饭。“饭吃上,钱赚上,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徐银仓高兴地说。

上岔村的村干部介绍,通过务工就业、承包租赁等形式,营地带动了50多名附近群众就近务工,同时还有40多户群众搭上旅游快车,发展药材、蜂蜜等特色产业,实现在家门口生产、销售。

上岔村的变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宝鸡各处同时上演的“群像剧”。记者在千阳县崔家头镇黄里村王家场组看到,这里的民居规划有序,各具特色。同行的镇村干部自豪地说,在这里的36户民居中,就有8户被评为“市级美丽庭院”。

记者注意到,这些村民家门前,都有着不同的牌子,有的写着“蜜蜂小院”,有的写着“咖啡小院”,有的写着“刺绣小院”,还有的写着“烧烤小院”。村干部介绍,这些户主都是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的村民,他们将小院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庭院,既能吸引游客参观,也能实现家里生产、家门口销售。

在烧烤小院中,户主井红艳正在准备晚上的食材,准备用美食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井红艳告诉记者,他之前在西安、宝鸡等地的餐馆里掌勺,主要烹饪川菜。2021年,因为腰颈的伤病,无奈返乡。返乡后,他骑着车在各个庙会上摆摊,前几年,在村上建议下,他在家门前挂上“烧烤小院”的牌子,在家门口做起了烤肉。随着来村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稳定。

距离“烧烤小院”不远,就是黄里村的葡萄采摘园。几名村民正在园里忙碌,期望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在各相关部门、镇村和群众的共同发力下,农旅融合变成了一把“金钥匙”,既解锁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联合周围村庄,以“村村联建”的方式发展民宿体验休闲游;联合本地龙头企业,以“村企联建”的方式发展文化课研学游;引导周边村民以“村户联建”的方式发展生态观光美食游,还借力苏陕协作,以“四方联建”的方式,引进徐州特产,发展现代农业采摘游。2024年,杨家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08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20万元。

太白县塘口村的山水田园风光

太白县塘口村立足山水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以衙岭三国文化主题公园为核心,打造出集休闲度假、避暑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并在全村划分出高山蔬菜生态种植区、民宿旅游度假区和冰雪运动游乐区三大功能区,实现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目前,塘口村年接待游客在5万人次以上,全村年均300人在休闲农业相关产业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

来自市农业农村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07个,实现利润2.38亿元,直接带动吸纳就业2.73万人,带动受益农户8300户。

山水田园,诗意宝鸡。新时代的乡村,处处生机勃勃。宝鸡融媒记者 张家旗

(照片由宝鸡融媒记者赵彬瑞、谢克强拍摄)

阅读量:2943
李雪彤 小编
2025-07-22 10:26:26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