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两千多年前,荀子的箴言道出了中华文明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这与周人熔铸于青铜器中的自然观一脉相承——从浑圆敦厚的象尊、鱼尊,到灵动矫捷的铜虎、铜鹿,无一不承载着先民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在众多动物造型的青铜器中,宝鸡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出土的4件鸟形青铜器尤为独特。它们身体丰满、姿态挺拔,神形兼备、动静相宜,特别是三足结构,既增强了稳定性,又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今天,让我们走近这4件鸟形青铜器,探寻蕴含其中的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
栩栩如生的青铜瑰宝
7月15日,尽管天气炎热,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然游人如织。展柜前,几件小鸟模样的青铜器吸引了参观者目光。“小鸟尊,西周,1974年渭滨区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出土……”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认读铭牌上的文字。
据博物院讲解员介绍,1974年12月14日,渭滨区原益门公社茹家庄生产队队员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内有青铜器的古代墓葬。随即,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西周时期大型墓葬3座、小型墓葬2座、车马坑1座、马坑1座,从出土文物判断,茹家庄墓地为(弓鱼yu)国国君(弓鱼yu)伯及其家族墓地。
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共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青铜器194件。在这些青铜瑰宝中,4件鸟形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这4件器物包括2件三足鸟尊和2件三足铜鸟。2件三足鸟尊中,较大的通高23.5厘米、通长31.2厘米,较小的通高18厘米、通长23.1厘米,均为中空,背有方口,用以盛酒;2件三足铜鸟中,一件通高15.8厘米、通长21.9厘米,另一件通高15.6厘米、通长22厘米,均无开口。它们虽然大小不一,但形制和纹饰非常相似,从整体造型到细节刻画,都彰显了西周青铜艺术的朴拙而不失精致的特点。
细看展柜里的鸟形青铜器,昂首挺胸,双翅贴身,目如圆环,喙似尖钩,鸟尾设计独具匠心,呈长方形方折下垂,尾两侧如阶梯状展开,饰有锁链状羽纹,与鸟身的鳞毛状羽纹相呼应。最引人注目的是,鸟有三足,两足在前,一足在后,腿部粗壮,爪子巨大,似猛兽伺机捕食,又似猛禽待时欲飞。
放眼全国,鸟形青铜器不算罕有,较著名的有河南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山西二郎坡村出土的鸮卣、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晋侯鸟尊等,但宝鸡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出土的三足鸟尊和三足铜鸟,在造型上兼具写实和夸张,在同类器物中独树一帜,堪称经典。
三足鸟尊
神鸟寄寓的文化密码
西周时期,周原大地河流纵横、植被茂盛,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所。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鸟类成为周人最熟悉的生灵——它们或在林间筑巢,或在河畔觅食,迁徙往来间仿佛能感知时节流转。这种日复一日的观察,让周人对鸟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和认知,而将鸟融入青铜铸造,正是对这种情感与认知的艺术化升华。
周人将鸟融入青铜铸造,首先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敬。对周人而言,鸟类是大自然中生灵的代表,它们的繁衍象征生命延续,它们的飞翔象征自由无拘。因此,周人将鸟呈现于青铜器上,使其成为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
同时,这也是周人“器以藏礼”的需要。青铜器是礼制的核心载体,代表着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而出土于弓鱼国墓地的鸟形青铜器,又以其绝无仅有的造型,凸显了弓鱼伯作为弓鱼国国君的权力和责任。
那么,周人为何要为这些青铜鸟增添现实中不存在的第三足?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途中,“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周人因此将赤色神鸟视为“天命”的象征,代表着王权得到上天的认可;在后世的神话中,神鸟逐渐与“三足乌”的符号相融合。为青铜鸟增添第三足,则是对这一神话意象的复刻——让现实中的鸟与神话中的鸟产生关联,使鸟形青铜器成为“祥瑞”和“吉兆”的化身。
而从工艺角度看,相较于两足,三足能让器物更稳定地站立。为青铜鸟增添第三足,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象征意义,这正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三足鸟尊与三足铜鸟,恰是周人认知世界的缩影:从生活观察到神话想象,从实用需求到礼制表达,它们绝非简单的动物复刻,而是信仰、憧憬与礼制的实物映照。
三足铜鸟
古今相承的生态理念
茹家庄(弓鱼yu)国墓地出土的4件鸟形青铜器,不仅是西周青铜艺术的杰作,更清晰地印证着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商末周初,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大地。在这里,他们营建宫室、休养生息;从这里,他们挥师东进、歼灭殷商。
对周人而言,周原是一方能够孕育族群和梦想的沃土,因此他们格外珍爱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物一种。据《逸周书》记载,周文王要求官员不得在不合时宜的季节砍伐树木、捕捞鱼鳖,不得掏取鸟卵、捕捉幼兽,让万物自然生长。西周时期,国家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山川林木、河流湖泊,出土于宝鸡的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就记载了逨因管理林泽有功,受到周宣王册封、奖励的事情。周人的自然观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也体现在鸟形青铜器上。在造型上,从形态到神态都力求逼真,反映出周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虔诚遵从;在功能上,其作为礼器,本就承载着周人对自然的感恩与企盼。
周人的生态理念影响深远,无论儒家的“仁民爱物”,还是道家“道法自然”,都能从中找到源头。据《汉书》记载,汉宣帝发现,常有奇异鸟类飞临雍地(今陕西凤翔),于是下令,禁止在春夏两季掏取鸟巢、探取鸟卵,不得用弹弓射杀飞鸟。这道护鸟令以制度的形式,加深了周人生态理念在西府大地的传承。
千百年来,这种传承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的浩瀚江海,逐渐沉淀为一种文化基因,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而是共生共荣的依存;索取自然时当心怀敬畏,改造环境时须顺应规律。
曾经,古人以青铜礼器寄托信仰,以政令条文规范行为;如今,我们以科学理念指引生态保护,以系统治理守护万物生长。时代在变,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追求——这份熔铸于青铜鸟中的智慧,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宝鸡融媒记者 祝嘉)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