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以两种刻度在宝鸡这片土地上进行着宏大的叙事。
第一种是“地”。城区北部,古老的地质力量在亿万年时间里,将无尽的泥沙、尘土,一层层堆积、挤压、抬升,最终造就了黄土台塬。
第二种是“人”。当历史的镜头从地质纪元切换到城市发展的脉动,另一场动人心魄的“抬升”正在全市1.8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从2017年至今,宝鸡城镇人口占比由52.12%逐年增长至62.16%。城镇人口占比在短短八年间急速攀升了十个百分点!
何其相似!古老台塬在亿万年间积土成塬,探身渭水;今日宝鸡则在时光的湍流里,汇聚民生之力,托举城市向上生长,不断描绘出新的城镇化上扬曲线。
城镇人口比重跃升10个百分点,实际是超过30万人口将个体命运抉择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什么宝鸡城镇化提速如此之快?其背后,实则是教育、医疗、住房、医养、就业等一系列城市红利,如黄土叠加,层层夯实出“破六”的根基与主体,最终合力形成了这场前所未有的人口“向心运动”。
站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宝鸡城镇人口占比“破六”的史诗篇章,正以“人”为基,重构标高,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刷新着属于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的“人口账本”。
“大合影”中的城乡之变
城镇化的宏大叙事,不只是一个区域城乡人口的比例变化,更具体地体现在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的迁居、安居历程中。2024年宝鸡市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5.3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62.16%。
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宜居宜业”的基础保障
也就是在全市四区八县的人口“大合影”中,如果分成城、乡“两排”,每100个宝鸡人,就有62人站在城镇这一排。
“62.16%”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加快步频、加大步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扩大消费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让我们看一看近8年来,宝鸡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
2017年,全市城镇人口数量,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为52.12%;
2019年,这一数字稳步提升至54.26% ;
2021年,这一数字再次提升至58.74%,接近六成;
2023年,这一数字首次超过60%,达到61%;
2024年,这一数字继续高歌猛进,达到62.16%。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将这一组数字连点成线,无疑会形成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这条曲线的实质,不仅使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镇后融得进城镇、过得上好日子,还对宝鸡这座西部明珠城市的三产结构和数据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样,以2017年和2024年为例,让我们来对比这两个年度宝鸡三产结构的数据:
2017年,宝鸡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0:64.5:27.5,而在2024年,这一结构比为9.1:41.8:49.1。很明显,随着城镇化率的稳步攀升,宝鸡的产业脉络也在悄然舒展、优化。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实际为整座城市注入了蓬勃的服务需求,宝鸡以制造业著称的工业脉搏旁,如今正轻快跃动着更大的商贸活力、更浓厚的文旅气息。
三产结构变化的背后,绝非数字的更迭,而是城市功能趋于丰盈、生活质量更具质感的自然折射。而这种折射中,众多百姓也从中受益匪浅。
4年前,金台区卧龙寺街道龙丰村因为是城中村,村民生活环境并不理想: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低矮密集破旧的自建房、违建房造成村道逼仄、雨天积水严重等问题,不但给村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如今,这里5个村民小组741户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项目改造中,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优化安置方案,采取现房安置和期房安置两种方式安置群众,实现了群众利益最大化,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建军说。
群众之所以大力支持这个项目,是因为从居住环境,到商业配套,再到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每一处细节,都让龙丰村的村民乐开了花。
龙丰村村民车光有难掩内心的喜悦,他告诉记者,现在所居住的小区环境特别好,北面有学校,西面一墙之隔就是宝鸡市中医医院东院区,南面有渭河公园,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
同样,宝鸡高新区马营镇东星社区,原东星村450户农民为高新区拉伸骨架“贡献”出土地,却也在“农民变居民”的过程中,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12栋高层住宅楼错落有致,绿化率高达40%以上,幼儿园、健身场、停车位等一应俱全……这是现在的东星社区。其实,当初村民们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毕竟“农民变居民”“小院变楼房”之后,工作咋办?养老咋办?
然而,现实让大家吃下了“定心丸”。附近有高新二小、三小以及高新一中等中小学校,让孩子们实现了就近上学。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不少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甚至自己创业当上了老板。
社区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让群众生活更加多彩
龙丰村和东星社区的温暖变化,实际上只是宝鸡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切片。从龙丰村车光有推开窗所见的学校、医院与公园,到东星社区村民脚下曾经耕耘,如今矗立起家园、孕育着商机的土地,这份“62.16%”的厚重,并非统计图表里孤悬的数字坐标,它是千家万户窗棂中透出的幸福灯火,也是孩子们穿过马路即可进入校园的琅琅书声,还是老者蹒跚几步便可依靠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全市四区八县的人口“大合影”中,城、乡“两排”正在进行着微妙的调整。而每一次调整,都对应着万千个体生活和思维的清晰转轨——就像生生不息的黄土台塬的层叠累加。这,才是城镇化昂扬曲线下最温暖的基石。
民生温度托举城镇化速度
具体的数字,丈量着城镇化的高度;而温热的日常,才真正定义着“村改居”融入的深度。
当人们谈论“进城”,目光所及,远非一纸户籍的变迁,而是孩子能否就近入学,老人看病是否少些奔波,归家时能否有一盏灯安放疲惫,寻常日子里是否有触手可及的便利与尊严。
宝鸡深谙此道。这座城市从未将人口的会聚视为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俯下身来”,以持续加码的民生投入为针,以不断提升的服务质量为线,一针一线,细细弥合着新老市民生活中那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缝隙”,让此心安处的承诺,在街巷烟火间悄然落地生根。
随着十余项重点教育项目的落地,我市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让我们来看一张2024年宝鸡在民生领域的成绩单:
新增城镇就业5.36万人,就业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宝一中科技新城校区等14个教育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学位9800个;
孕产妇健康管理费用、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发放;
健全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创建省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6家,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生育八条措施,县区公立托育机构实现全覆盖;
一级医院住院报付比例和门诊统筹支付限额同比提高,二级和三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下降18.72%和15.45%;
……
“人”是城镇化的核心,这一点在宝鸡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路产生的吸引力,也让宝鸡城镇化进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医疗资源大幅增加,居民更安心。
去年秋季,原籍眉县横渠镇的小伙子严谭,“顺势而为”在市区金台大道购买了一套近百平方米的商品房,完成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变化。用他的话说,家里大宝该上小学了,是时候“在城里安个家了”。
实际上,安家主城区也曾让严谭一度不适应。原因很简单,生活、习惯、工作等都与农村有所不同,但他和家人适应后,却笑着告诉记者:“城里的教育、医疗啥都方便,我们走出来是走对了。”
前不久,严谭在市区陈仓园附近开了一家小吃店,妻子进入一家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严谭的小吃店生意越来越好,他还在小吃店门口贴了一张公告,写明“每周二休息一天”。
“得给自己放放假。”他笑着说,因为他喜欢附近的公园,和妻女去散散步是莫大的享受。
严谭口中的公园正是位于陈仓园南侧河堤下的金渭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这个公园的前身,被很多人称为“采莲池游园”。公园自去年4月经过修缮后正式开放,每到春天,这片2.7万平方米的生态乐园中,白色的桃花、粉色的樱花、红紫一片的芝樱花竞相开放。
从2017年至今,全市有大量人口实现了“村转居”。这股由新市民汇成的洪流,绝非简单的人口空间位移,而是为西府大地注入了澎湃的经济新动力!
看工业血脉——新鲜血液的强劲泵入。“村转居”转型大军,意味着以“万”为单位的充满活力、经过现代化洗礼的劳动后备军,从田畴走向厂房,放下锄犁握紧扳手,为宝鸡坚实的工业脊梁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活力。这股生力军大力夯实了“制造强市”的战略基石,在2024年,助力创造出全市22.8万辆汽车、6553台数控切削机床、3.3亿米布匹等一系列耀眼的工业生产成绩单。
看创业星火——个体梦想的燎原之势。“上楼”并非终点,更是创业梦想的崭新起点!市场嗅觉敏锐者、身怀一技之长者,抓住城市机遇,大胆转身成为市场弄潮儿。街角飘香的特色餐馆、社区便捷的生活服务点、依托网络的电商达人、敏锐捕捉商机的小微企业主……无数张崭新的“老板名片”背后,是草根智慧的迸发,是拼搏精神的写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3.7%,而这其中“村转居”的老板屡见不鲜。
看“消费版图”——沉睡的潜能被唤醒。曾经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乡土生活方式,在融入城市的瞬间转化为强劲的消费意愿。一张张代表新市民生活的支付账单,汇聚成拉动宝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昂扬向上的磅礴动力。以2024年为例,我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高达7.0%。
30万人的转身,是30万份消费力的释放;30万双勤劳之手的支撑,更是30万个奋斗梦的启航。这,就是宝鸡城镇化进程中那股最接地气、最富生机、最不可阻挡的崛起力量!
人才红利的澎湃动力
城镇化的浪潮奔腾不息,驱动其澎湃向前的,绝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叠与空间格局的重组。
在人口规模效应的宏大幕布之下,一场更深邃、更富有创造力的变革正悄然上演——那就是由无数个体知识升级、技能淬炼、观念蝶变所共同浇灌出的“人才红利”。
“人才红利”如同黄土台塬下蕴藏的甘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这座城市的远见:唯有持续倾注于“人”的现代化塑造,使迁徙的脚步真正衔接上产业的脉搏、创新的灵感与文明的星光,方能在城镇化的宏大叙事中,赢得最丰沛、最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钛及钛合金等重点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吸引大量人才来宝创业
宝鸡瑞熙钛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增材制造用钛合金材料研发与生产的民营企业,就享受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才红利”。
“全公司搞科研生产的有100多人,其中50多人原来都是附近的村民。”该公司董事长贾少辉告诉记者,15年前公司成立之初,第一单出口订单只有15公斤钛材,价值500美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和一线人才的缺失,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企业拥有了更多的一线熟手和技术人员,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红利”。
近日,记者来到宝鸡瑞熙钛业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有的在磨制高精度棒材,有的在钛棒上进行打标作业……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小规模企业,短短15年,这家企业生产的各类钛制品已经行销大江南北,公司也同步实现了从高新技术企业到瞪羚企业再到“小巨人”企业的巨变。2024年,公司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各类钛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
瑞熙钛业的成长进化,充足的“人才红利”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样,当这些技术和产业人员放下锄头,操控起电脑和扳手,也让其收入蒸蒸日上,对其个人及家庭产生着一场更为深刻、更具决定性的轨迹变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滋养的不仅是楼宇的高度与街巷的广度,更在悄然孕育着一座城市最珍贵的矿藏——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这种智慧和创造力直接体现在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上。宝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58377人,相较宝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8037人上升为13799人,足足增长了5000余人。
这意味着,随着宝鸡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各个领域的人才将释放出更多的发展红利,而这种人才红利,直接促使全市劳动生产率等硬指标不断提升。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的区域性腾飞过程,“人才红利”对一座城市而言,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正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那些怀揣梦想、掌握技能、拥抱新知的“农转居”人才,从四面八方会聚于城镇,他们不再是城市运转的“齿轮”,而化身为城市发展崭新的“引擎”。
城镇化“下半场”怎样发力?
当宝鸡骄傲地书写下城镇人口占比62.16%的历史新高时,一个客观性对比值得深思:放眼全国,2024年的城镇化率已然达到67%——这近5个百分点的差距,如一道无声的标尺,丈量着我们与发达区域之间发展的梯度。
宝鸡城市快速干道的建成,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然而,差距的存在,从来不是一个休止符,而恰恰是一个蕴含巨大张力的破折号,昭示着宝鸡未来向上生长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近5个百分点,更像是一座尚未完全挖掘的矿藏,意味着宝鸡城镇化的下半场征程,绝非简单的数字追赶,而是关乎内涵提升的深刻变革:
——是让城镇化的阳光更均匀地洒向每一个角落,让四区八县的协调奏鸣更加和谐;
——是让那已走进城镇的“62.16%”生活得更具品质、更有归属,让那仍在田畴山野的“37.84%”看到更清晰、更可预期的幸福路径图;
——是将每一个百分点增长的背后,都深深烙上民生福祉跃升、产业根基夯实、城乡界限消融的时代印记。
城镇化“下半场”,宝鸡已经开始发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2011年陕西省政府第53号文件明确了宝鸡作为关天经济区副中心的定位,2024年国家更是将宝鸡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宝鸡机场建设推进、北过境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我市正加速构建“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未来将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战略推进过程,势必带来更大的机遇,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再次提速。
若将发展的蓝图视作城镇化的硬赛道,那宜居的成色,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与生命线。
宝鸡深知,城镇化的“下半场”竞技,不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对“城以盛民”本质的深度回应。
幼儿托育能力的提高,解决了居民后顾之忧。
让我们来看一看2025年宝鸡民生方面的一张清单:
看教育的灯火,正映照着未来的轮廓——全市将启动新一轮教育强市三年行动,确保高新小学改扩建等24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19万个;
看医疗的触角,将编织起健康的守护网——抓好市人民医院科技新城院区等29个卫健项目,市妇幼保健院高新院区、市口腔医院高新院区年内竣工;
看社会保障的根基,将直面群众的期盼——全市范围内,将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推进重点群体社保精准扩面,开展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
……
这张“清单”并非短期的锦上添花,而是着眼长远,以提升全体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指数为根本目标。当更多人因这份“生活的可预期、日子的有奔头”而选择留下、融入或“农转居”,那潜藏于城镇人口占比差距下的巨大人力资本与消费动能,必将在此处扎根、生长、裂变,成为推动宝鸡更高质量城镇化的核心引擎与不竭源泉。
宝鸡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史,与厚重黄土台塬的形成同出一辙——每一寸海拔的提升,都源于无数微尘的汇聚与坚守,在时间的推进中露出巍峨的身姿,定义出这片土地的标高与发展潜力。回眸过往、放眼未来,宝鸡在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正浓墨重彩地书写出一部“人”的台塬如何积微成著、向高而生的当代史诗。(宝鸡融媒记者 孙海涛 张家旗)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