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让羽翼与文明起飞:守护自然共生的生命诗篇
2025-07-04 09:33:30

当秦岭主峰太白山映衬在蓝天白云的苍穹之下,宝鸡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芦苇荡里,空中精灵朱鹮成群掠过水面,红嘴相思鸟在枝头发出清脆的啼鸣。这座镶嵌在关中平原西部的城市,因秦岭山脉与渭水流域的生态馈赠,成为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从千湖湿地的护鸟巡护队到秦岭深处的红外监测网络,从地方性保护条例的出台到“校园爱鸟课堂”的普及,成千上万只水鸟在渭水河畔嬉戏,陇县洞子村人鹭和谐相处,千湖湿地朱鹮翱翔,凤翔田野大雁栖息……这些都成了宝鸡独有的景观,也成为宝鸡人爱鸟、护鸟的见证,宝鸡正以山水为纸、行动为笔,谱写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西北样本。

宝鸡地处秦岭北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庇护所。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血雉、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秦岭雨蛙、大鲵等珍稀两栖动物在此繁衍;千湖湿地作为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淡水湿地,每年吸引白琵鹭、蓑羽鹤等200余种候鸟停歇越冬,其记录的鸟类种类较十年前增加37种,成为陕西西部的“鸟类博物馆”。

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宝鸡已建立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形成覆盖秦岭浅山至渭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网络。2024年,宝鸡在秦岭北麓实施的“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中,通过种植原生树种、恢复浅滩湿地,使朱鹮的野化放归区域扩大至120平方公里——这种“以地理优势定保护策略”的实践,让宝鸡在全国生态保护格局中具有独特的示范价值。

宝鸡的护鸟实践,首先体现在法治层面的创新。2023年出台的《宝鸡市秦岭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首次将候鸟迁徙通道保护纳入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渭河流域湿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禁止设置捕鸟装置,对伤害野生鸟类行为实行“一案双查”(法律责任+生态赔偿)。该条例实施以来,宝鸡森林公安破获非法猎捕案件大幅下降。

更动人的力量来自民间。在千湖湿地,由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护鸟队”坚持十年巡护,自费购买望远镜和相机记录鸟类活动,成功劝离捕鸟者上百次;宝鸡文理学院的“秦岭鸟类研究小组”,通过公民科学模式,组织学生用手机APP“懂鸟”累计上传鸟类观测数据1.2万条,其中发现3种陕西鸟类新记录。这种“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保护体系,让宝鸡的护鸟行动从行政指令转化为社会自觉。

在宝鸡高新区的生态走廊规划中,一条宽50米的“鸟类迁徙通道”穿越工业园区,两侧种植的构树、女贞等本土植物为过境鸟提供食物补给。这种“城市建设为生态让步”的理念,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固有认知。据宝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计,近五年城市建设中为保护鸟类栖息地调整规划方案17次,在渭滨区、金台区等建成区保留23处“原生植被斑块”,吸引灰喜鹊、戴胜等留鸟在居民小区筑巢。

保护带来的生态价值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宝鸡眉县依托秦岭北麓的鸟类资源,开发“观鸟生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从事生态民宿、科普讲解工作;千湖湿地推出的“鸟类研学课程”成为中小学热门实践项目,仅2025年春季就有1.2万名学生通过观鸟了解生态保护。这种“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印证了生态经济学家的论断:“当鸟类成为城市的生态名片,保护本身就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夏日的秦岭北麓,阳光透过槭树叶隙,洒在正在觅食的勺鸡身上,不远处的红外相机记录下这和谐的瞬间。宝鸡的实践昭示着:护鸟不是简单的物种保护,而是对生存智慧的传承——当我们在城市公园为麻雀设置避雨棚,在山区公路修建动物通道,本质上是在为人类自己保留与自然对话的可能。从千湖湿地的护鸟队旗到校园课堂的观鸟手册,宝鸡人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文明,是让所有生命都能在山水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枝头。秦岭脚下的这片土地,以护翼之声唤醒着更多人对自然的敬畏,让人与飞鸟的共生故事,演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鲜活的注脚。

(宝鸡融媒 杨晓伟)

163f3605f85c4830ba76aecaffb5f594.jpg

阅读量:2809
版权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380家新闻单位。转载这些新闻单位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bjnews@163.com)。本平台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裴梦影 小编
2025-07-04 09:33:30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