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是周代的梳子,好漂亮呀。”6月27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两位小姑娘正围着青铜梳参观感慨。
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除过可以看到尊、鼎、彝等青铜重器外,还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小器物。其中,就有铜梳、铜发笄(jī)、骨笄、树杈形发饰等多种装饰头发的美物,传递着周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礼至细微处的讲究。
周人怎样打理装饰一头青丝?如何使用这些发饰?发饰背后有哪些礼仪?如今,我们顺着周代发饰文物,去感受周人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对礼的推崇。
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西周发饰文物
(弓鱼yu)国墓地的青铜梳子
“我们眼前这两件西周铜梳,是1980年从渭滨区竹园沟(弓鱼yu)国墓地十四号墓出土的。梳背呈月牙形,梳齿参差不齐,造型雅致。”7月1日,随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的介绍,两件(弓鱼yu)国墓地的青铜梳映入笔者眼帘。
这两件梳子堪称“袖珍青铜梳”,仅半掌般大小,一件残高4.4厘米、宽5.4厘米,另一件残高5.4厘米、宽5.7厘米。两梳顶中部都有半圆环钮,8枚梳齿,其中一梳的梳齿近半数残缺。
(弓鱼yu)国墓地的铜梳
这么小的梳子如何使用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猜测,其用法可能是插在头上,用于固定和装饰头发。古人曾流行插栉,栉为梳篦的统称,插栉便是将梳子插于发髻上,达到美观和固定头发的效果。在唐代名画《捣练图》《唐人宫乐图》中,都可以看到头上插梳子的女子。
细看这两梳梳齿长短不一,梳子经过细致打磨,外缘可见范线痕迹。有人认为部分墓葬出土的梳子有意做成长短不一的梳齿,用于陪葬。也有人认为长短不一的梳齿可以从不同角度插入发髻,长梳齿可穿至髻底,短梳齿固定表层发丝,通过长度差对发髻进行稳固支撑,起到固定发型与梳理头发的两种功能。
目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青铜梳皆出土于竹园沟(弓鱼yu)国墓地。在竹园沟(弓鱼yu)国墓地十三号墓中,曾出土两件铜梳,其中一件较为完整。这件铜梳略大,通高9.6厘米、身宽4.2厘米,梳身顶端部分做成“凸”形,便于用手把握,上部有孔可穿系,铜梳下端为长方形,有9枚长长的梳齿,看起来颇为典雅秀气。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厅内的西周铜梳
博物院工作人员谈到,由于墓葬年代久远,这些青铜梳出土时并未出现在墓主头部(铜梳多与浅盘器等器物放置在一起),难以复原它们的具体用法。但我们通过青铜梳,可以感受到周人对打理头发、装饰头发的重视。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们爱护头发就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诗经》中多处写到人们对浓密乌黑头发的喜爱,比如《君子偕老》一诗中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大意是黑发稠密像乌云,不屑于用假发来装点。看来,能拥有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不仅是今人的美丽追求,也是古人的“头顶理想”。
周原遗址的数千骨笄
与青铜梳同样引人注意的是笄,笄的材质不一而足,有铜、木、玉、骨等多种材质。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可以看到多根铜发笄,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则能欣赏到许多骨笄,周原遗址出土的完残骨笄数以千计,尤其是云塘制骨作坊有大量骨笄出土。
笄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释:“笄,簪也。”如今,随着新中式服装和装扮的流行,爱美女士喜欢用发簪绾发,而男士多为短发,不用此物。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权瑞雪说:“周人不论男女都要用到笄,用以固定头发,笄属于生活必需品。在一些女性墓葬中还发现了使用多根骨笄装饰发型的情况。‘女为悦己者容’,当时的女性可能日常生活中会拥有多根发笄,用以精心装扮。因此,笄需求量大,生产得多,出土的数量就多了。”
周原遗址仅制骨作坊就有20处,发现大量骨料,可见此处制骨业的发达。云塘制骨作坊位于周原遗址中部,出土骨制品精致、考究,骨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商周时期正值骨笄兴盛时期,工艺水平高、装饰性强。
骨笄
这些骨笄是怎么做成的呢?权瑞雪说,牛骨骨壁较厚、骨干长,这些出土的骨笄多选用黄牛牛骨制成。当一根完整的动物骨骼被运进作坊后,工匠先锯掉骨骼两端的关节部位,而后,将中间的骨干部分逐次锯成长条形的坯料。再用金属锉将坯料锉成菱形或圆形的雏形,接着用磨石将坯料打磨成理想的成品骨笄。骨笄成型后,工匠还会对它进行装饰,包括抛光、钻孔、雕刻、镶嵌等。工匠会给一些骨笄镶嵌极小的绿松石片或金箔,给有的骨笄上雕刻精美的凤鸟形,再镶嵌上宝石。
权瑞雪感慨:“匠人们经过精细分工,完成选料、切锯、削锉、打磨、雕刻、镶嵌等步骤,打磨出一根根实用又精美的骨笄。几千年后,我们看到的就是当时匠人们精益求精的手工艺品。”
宝鸡周原博物院院藏文物中有一件最美丽的西周骨笄,它通长8.8厘米,笄帽雕刻成凤鸟纹饰,镶嵌多颗绿松石,看起来格外精致优雅。让人不禁想到周代女子使用它的情景:优雅淑女一手握发,一手持笄,将及腰的长发绾成髻鬟(huán),加以固定,不至于松散坠落,便于生产生活,又显现出淑女静雅的气质,传递着周人的审美情趣。
西周铜发笄
冠礼笄礼的礼仪美器
周人尚礼,这些发饰除过生活日用,也承担了一定的礼仪功能。周人的成人礼——冠礼、笄礼,便与头发息息相关,行完成人礼意味着一个人要抛弃年幼嬉戏的心态,唤醒成年意识,要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了。
周人多大行冠礼、笄礼呢?《礼记》明确记载:“二十曰弱冠。”“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可见,周代男子到20岁时可以束发加冠,行冠礼;女子在15岁时行笄礼、取表字,可以许嫁。
西周树杈形发饰
周人怎样行成人礼呢?《周文化丛书·周礼卷》介绍:女子15岁许嫁后行笄礼,礼仪由主妇主持,女宾给女子改变发型,插上束头发的簪子,表示她已成年。如果她还没许嫁,到20岁就加笄,但平常仍梳成双角鬓,表示还没许嫁。根据这段描述,可以想象女子行笄礼时,笄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之器,一个庄重的插笄动作,意味着一位小姑娘要蜕变为成年女性了。
冠礼的步骤更为繁复,需要通过选择吉日、通知亲友宾朋、邀请正宾加冠、加皮弁(biàn)加爵弁等诸多流程。行礼过程中会用到头饰,如缁布冠等。行礼者需端庄仪容、表情严肃。通过这种庄重仪式提醒男子,是时候告别青涩气了,要从家庭中不用担责的孩子,转变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了。
如今,为传承周代冠礼、笄礼中的优秀文化,我市多所学校青年开展成人礼活动。将松散的头发绾起来、束起来,这种从头发开始的礼仪,强调一个人从稚子到成人的身份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形装扮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一根发笄传承的不只是爱美之心,更是对自我成长的要求和期盼;一个束发冠束起的不只是头发,也是自我的外在言行和内在品德。
而这,正是礼对人的引导与教化。
(张琼 宁芝帆)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