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鹏,男,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陈仓区教体局派驻新街镇核桃园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自2016年3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九年余载风雨兼程,杜彬鹏以坚守为基、执着为魂、奉献为怀、创新为擎,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勇毅前行,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17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宝鸡市脱贫攻坚工作帮扶干部标兵”;2019年10月,被宝鸡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荣获2025年第一季度“宝鸡好人”。
知责于心扎根基层,从“城里干部”变为“咱村里人”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杜彬鹏以“三访三问”叩开振兴之门:主动走访脱贫户、低保户以及边缘易致贫户,问情况、问困难、问需求,与村干部、党员及致富户们沟通,问村情、察民情、寻思路。每到一户人家,他都把基本情况和意见建议认真记录在《民情日记》中,一件件落实、一件件办理——为18户残疾妇女每户争取救助金1000元,为6户大病户每户争取救助金5000元。对村情民意、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杜彬鹏做到了“如数家珍”,核桃园村群众说起驻村杜书记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是“实干书记,咱村里人”。
履责于行筑强堡垒,从“软弱涣散”变为“凝心聚力”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杜彬鹏从建强班子队伍入手,千方百计化解矛盾,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党员“五色”管理制度,帮助健全村级各项管理制度,督促落实“四议两公开”和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他多方筹集资金32.5万元改建办公楼,积极联系市、区教育及社会力量,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捐赠桌椅8套、空调3台、电脑及打印机3套。现如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服务大厅、读书室等一应俱全,党支部和党员的“两个作用”显著提升,村党组织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的蜕变。
担责于身振兴乡村,从“贫困落后”变为“美丽宜居”
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聚焦“五大振兴”和“四美”红旗村建设,杜彬鹏先后为当地学校和村上争取基础设施资金累计超过150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修路、架桥、建学校、建卫生室、建人饮工程等,特别是2024年争取到投资218万元的村组道路硬化、饮水管网改造、小流域治理3个项目,村内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为当地留守妇女引入手工艺编织项目和电路绕线工艺加工项目,帮助多名留守妇女和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项目资金110万元建成村集体养猪场,采取“村党支部+村集体+龙头企业”形式,每年增收6万元,发展新型光伏项目,每年增收5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尽责于肩实干担当,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
杜彬鹏先后担任陈仓区第一书记联盟党支部委员、副书记,组织参与多场次西山农产品展销会,带领农户展销,出镜代言直播带货,帮助山区农户销售农产品,探索出“支部+联盟+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五+”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陈仓特色的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新路子。第一书记联盟党支部先后在西安、杨凌、宝鸡各地等举办展销会30多场次,线上线下销售西山地区苹果、核桃、木耳、蜂蜜等农特产品价值50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让西山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外乡人”变成“乡里人”,从“小杜书记”变成“老杜同志”,杜彬鹏九年连续驻村,是陈仓区驻村时间最长、业绩突出的第一书记之一。先后受邀在眉县、千阳县、麟游县等县区分享交流经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宝鸡市选调生授课,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宝鸡市驻村干部授课。相关做法被《陕西日报》《当代陕西》《宝鸡党建》《宝鸡日报》等媒体报道,“用实干坚守初心,用行动践行使命”是他在乡村振兴路上永恒不变的答卷。(供稿:陈仓区委文明办 贾佳)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