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之城 德润宝鸡】巧手绣娘返乡创业 助农增收促振兴
2025-05-28 09:42:47

王海燕,女,1978年10月生,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巾帼脱贫行动先进个人”;2020年被市妇联评选为宝鸡市“三八红旗手”;2023年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获2025年第一季度“宝鸡好人”。


情牵桑梓,返乡拓业启新程

1995年至2009年,王海燕在上海一家电脑绣花厂打工长达15年。她从底层操作工成长为车间主管,熟练掌握了电脑绣花机操作、软件设计以及设备维护等技术,收入可观,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返乡探亲时,王海燕敏锐察觉到千阳手工艺品市场的商机,觉得把在上海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引入当地,能助力手工艺品市场发展。于是,她与丈夫商量后决定返乡创业。同年12月,夫妻二人在千阳创办“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设在一间40平方米的民房内,设备简陋,仅有一台电脑和一台绣花机,王海燕负责刺绣,丈夫负责销售,主要生产绣花鞋面、鞋垫等低端产品,在街道地摊售卖。然而,这类产品在千阳市场接受度低,经营状况不佳。为改变现状,王海燕虚心向千阳老艺人请教,深入研究传统刺绣图案。她还积极参加展销会和外出培训,拓宽视野,每当看到富有新意的图案时,便拍照记录,回去后精心加工润色,设计出最新潮、最具特色的刺绣工艺品。此后,合作社产品逐渐打开市场,在她的努力下,千阳手工艺品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宝鸡-平凉慢火车上的非遗刺绣展

砥砺深耕,规模拓展绽新姿

2012年,王海燕设计的一款虎头鞋投入市场后销售火爆,订单暴增,合作社现有生产力难以满足需求。为扩大生产,2014年,她将合作社搬至千阳县东大街农技中心院内150平方米厂房,新增电脑绣花机、电动缝纫机等30多台设备,带动就业100多人。2020年8月,县内依托安馨家园移民搬迁点成立社区工厂,王海燕响应政策号召,把合作社迁至千阳县城关镇文化路西段公共实训基地3楼。这里占地500平方米,设有非遗产品展示、演艺、培训、销售、生产五大功能区。合作社采用“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模式,为移民搬迁点居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主要研发、培训、生产和展销国家级非遗西秦刺绣,产品涵盖虎头枕、虎头帽等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近年还开发了公仔、刺绣公文包、青铜器玩偶等文创产品。

在王海燕带领下,合作社发展成果显著。目前持有国家版权局核准的西秦刺绣产品专利7个,17款产品完成知识产权保护,收藏“百花杖”“福禄寿喜”等代表性作品30多件,“虎头披风”还被上海市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合作社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国家级农民示范社”等称号。为拓宽市场,王海燕奔赴意大利及国内多地开展展销活动,推广千阳刺绣、接洽订单,还在淘宝、拼多多等网站开设专卖店。2024年,合作社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

在宝鸡高新二小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示范引领,增收致富促振兴

合作社成立以来,王海燕秉持“助力家乡贫困妇女创业增收脱贫”的理念,为广大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近年来,她累计培训贫困妇女3000多人次。其中,300多名贫困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3000多名妇女不定期参与手工制作。实现妇女灵活就业年收入5000元以上、固定就业年收入4万元以上。

自2017年起,合作社开展扶贫项目,近年来先后帮扶柳家塬村、新民村等地的56户贫困户,累计向贫困户分红10余万元。合作社还累计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价值5万多元。

在麟游县开展刺绣技能培训班

作为妇女创业带头人,王海燕不断加强学习,立足实际情况,坚持守正创新。她将自己平凡的岗位视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努力成为有担当、奋发有为、敢于拼搏的新时代女性。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既是支持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供稿:千阳县委文明办 任书甲)

阅读量:2650
李雪彤 小编
2025-05-28 09:42:47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