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宝鸡】宝鸡百万劳务大军——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2025-05-22 09:06:51

宝鸡融媒 马庆昆从炎热的中东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再到高楼林立的迪拜,物产丰富的赞比亚……宝鸡的农村劳动力,正在从“陕西地图”到“中国地图”,再到“世界地图”上延展着壮阔的“务工圈”。      

2024年,宝鸡市97.52万农村劳动力走出黄土地。近百万人,正在时代的大潮中,用汗水浇灌着希望。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部镌刻在秦岭渭水间的奋斗史诗,是西府儿女用坚韧与智慧书写的时代答卷。

“百万大军出西府”——那些曾经被麦浪淹没的梦想,如今在长三角的流水线上、珠三角的脚手架间、中关村的写字楼里破土而出。更重要的是,“出西府”带来的眼光和思维的转变,正让许多农民工实现从打工仔到掌舵者的蜕变,迈出离乡打拼到返乡创业的脚步,而这些,正是这幅“务工图”最生动的注脚。

宝鸡技工、西岐名吃美食师、千阳绣娘、凤县麝工、麟游矿工、西秦大姐……人社部门顺势打造出的30多个劳务品牌,更如30多支火炬,不仅照亮了农民工的远征之路,更让宝鸡农村劳动力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仅2024年,这些打工者就赚得盆满钵满,带回143.2亿元的真金白银。

从“劳务输出”到“品牌突围”

西府人恋家,为啥要走到外市、外省甚至外国?说白了,一能挣下钱,二能开阔眼界。正月出、腊月归,带回哗哗作响的钞票,是家的希望和好日子的支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陇县温水镇闫家湾村的村民陆续外出务工,30年过去了,这里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务工大村。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728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2.7%,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电焊、家政、厨师等20多个工种。

陇县外出务工人员搭乘免费“点对点 一站式爱心专用车”踏上了“淘金路”

 “放胆走出去”给这个村庄带来了什么?在村里走一圈就会找到答案。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村民服务站……村头那些曾经羞于开口的庄稼汉,“五险一金”“职业技能培训”现在是他们闲侃的热门话题。

范小飞,是这个村外出务工村民中的佼佼者。

20年前,范小飞只是个背着蛇皮袋挤上进京绿皮火车的毛头小子,如今他已是年入300多万元的餐饮公司老板。从学校食堂的配菜工,到承包整座食堂的创业者,范小飞的脚步踩出了一条无数宝鸡农民正在走的路——走出去,天地就宽了。

这样的故事,正在西府农村的沟峁间不断上演。

陇县闫家湾村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务工大村

2024年,有97.52万宝鸡农民像候鸟般飞向全国各地,甚至远渡重洋——闫家湾村的张勇夫妇在韩国的果园里修剪枝桠,凤翔的白亚维在哈萨克斯坦的油田内挥汗如雨。

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银行卡上不断跳涨的数字,更有一整个村庄挺直的腰板。

“有钱腰杆直!”——采访中,不止一名受访者这样告诉记者。劳务收入,正在黄土地上流淌成滋润故乡的甘霖,浇灌着新农村的沃野。放眼宝鸡1.82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务工早已成为一个热门词汇。

如果闫家湾村是一个点,而如今在宝鸡地图上,这些点正在连成线,继而成面。在凤翔区太相寺村,846名外出务工者的足迹连成了中国地图上的星网;在陈仓区太公庙村,1758个劳动力全部端上了“饭碗”。

这些数字背后,是家里老人翻新的房舍,是学堂孩子书包里的崭新文具,是春节返乡时挤满村道的小轿车。

但时代的风不会永远顺着一个方向吹。记不清当建筑工地的钢管磨破第几双手套、流水线的机械声盖过第几声乡音,越来越多的宝鸡农民开始意识到——力气会贬值,但技能不会。

同样,政府的目光比村民看得更远,也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组统计数据:从我市转移劳动力从事行业构成来分析,建筑业约占30%,制造业约占26%,服务业约占19%,商贸业约占13%,交通运输业约占6%,其他行业约占6%。

一名人社部门干部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宝鸡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因此,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打造出具有宝鸡地域属性的务工品牌,能让宝鸡务工者不但有活干,更能干得值?

毫无疑问,时代大潮中,技能型、品牌型中高端劳务输出才能“干得值”!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宝鸡开始行动了。

凤县为劳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电焊

近年来,我市各级人社部门开始下大气力培育劳务品牌,不断扩大劳务品牌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先后制定出台《宝鸡市关于加强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宝鸡市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部署推进、人社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行业协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促进机制,并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劳务品牌发展大会。

品牌推进,正给众多宝鸡务工者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凤县的董明瑞或许从未想过,养殖林麝的技能有一天能让他成为年薪十万的“技术顾问”。如今,“凤县麝工”的金字招牌下,1.28万农民把山里的智慧变成了他乡的财富。就像“千阳绣娘”手中的针线活,“西岐名吃美食师”的擀面技能,这带着泥土味的技艺,正在劳务市场的浪潮中淬炼成金。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培育发展“宝鸡技工”“西岐名吃美食师”“千阳绣娘”“凤县麝工”“麟游矿工”“西秦大姐”“眉县猕猴桃电商达人”“凤翔泥塑师”“宝鸡高新钛业能手”“陇州羊管家”“三秦好阿姨”等30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其中不少被评为省级、国家级劳务品牌,带动全市近38万名技能型城乡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采访中,一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宝鸡劳务品牌建设的价值——“当97.52万人的汗水有了共同的名片,劳务输出就不再是漂泊,而是一场有尊严的远征。”  

 “外出打拼”而无“后顾之忧”

农民要富裕,乡村要振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有力抓手,多部门携手,多角度发力,全方位保障,令外出务工人员找工作无忧,老家的事情有人帮助处理。

“这里是陈仓区劳动就业直播间,请看看这里有没有您需要的就业信息。”2024年4月,陈仓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开通抖音号,每周至少一期,除发布就业信息外,还不定期邀请需工企业负责人现场与群众交流。在60多期直播中,共带来4万多个工作岗位。

陈仓区劳动就业直播间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仅仅是陈仓区,市总工会、渭滨区、扶风县等县区同样开展“直播带岗”活动,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务工人员“送岗”。如果留意,近些年在宝鸡城乡的公交站台广告栏、农村集市、汽车站、超市、易地搬迁安置区等地方,各种企业用工信息琳琅满目,帮助务工人员拓宽找工作渠道。

年轻人在千里之外务工,家里有老爹老娘,年龄大了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怎么才能不让异乡晚辈牵挂,谁来照顾?凤翔区太相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帆有妙招。

在杨帆的手机上,有一个微信群——“太相寺村奋斗群”,是专门为本村在外务工人员组建的,只要在外务工人员家里有什么事情,便可发到微信群,村上工作人员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帮忙处理。

这个村八组村民梁佩利在武汉务工。今年元月,他通过视频监控看到70岁的老父亲突然倒地不起。杨帆在微信群里看到梁佩利的求助后,立即通知村医,并带领两位村干部赶往梁佩利家中紧急救助,第一时间将他的父亲送到医院治疗。

太相寺村奋斗群

急群众之所急,实现群众之所盼,政府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通过建章立制把大家的问题彻底解决。市级民政等部门先后出台《宝鸡市农村幸福院星级评定标准》等文件,建成互助幸福院1086所,设立村级“爱心助老员”,年均为5.5万名农村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照料服务。

家长外出务工,更不能耽误了孩子健康成长,“再也不能让下一代走咱的路!”这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普遍心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点不能放松,教育部门想尽办法,按照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孩子入学;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宝鸡市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代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网络体系。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市将劳务品牌展示、现场招聘、直播带岗、政策宣传、“零工市场”建设交流等五大特色劳动力输出服务融为一体,多管齐下为劳动力输出“搭桥”。仅今年前三个月,全市开展“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281场,其中现场招聘活动61场,提供就业岗位10.9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63万人。开展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宣传175场,9.5万人次进行政策咨询。

凤县为外出务工人员开通直通班车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好比待嫁的姑娘,政府就是娘家人,就是姑娘的坚强后盾,姑娘出门前,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娘家人还要隆重欢送。

近年来,各县区连续多年开行“点对点”劳务输出专车,仅今年春节前后就开通86车次,护送外出务工劳动者3206人,并给跨省务工就业脱贫人口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路费也不用务工人员出。

有了一技之长才能走遍天下!我市劳动就业部门从未停止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近三年,全市共对转移劳动者进行针对性培训29912人次,给务工人员配上了求职上岗的“金钥匙”。

流下滚烫的汗水,应有累累收获。“治欠护薪为民”专项行动在全市经常性开展。近三年来,全市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546件(立案98件,协调2448件),时效内结案率100%,让务工人员顺利把工资拿到手。

“候鸟回乡”带来的“雁阵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如同用劳动力换取血液以维持生命,这种简单的交换不算高招,丧失了劳动力怎么办?只有自己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才是长久大计。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带动建设家乡,就是这种良性循环。

陈仓区养老护理人员就业培训班

走进柏超位于市区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墙上“提供机遇,改变人生”“奋斗吧!青春”“为梦想起航”等标语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书柜里摆放着一摞护照和出国手续,一位客户正在咨询到马尔代夫务工事宜。

柏超是陈仓区贾村镇陵一村人,年轻时在市区租房子住,到街头零工市场揽活。柏超说:“1997年我花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骑车到处给人打零工,房东说不用看就知道我回来了,因为远远就能听到我骑的‘老年’摩托车嘎吱嘎吱响。”

2006年,柏超听说出国务工“一年买车,三年买房”便动了心,要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经朋友介绍,他先后到阿联酋、卡塔尔、乌干达务工。在外长了见识,2016年回国后他注册了劳务公司。现在,柏超一家过上了富裕生活,尝到了出国务工的甜头。

 “我出国打工8年,收入比国内高得多,开公司不全是为了个人挣多少钱,我要帮助更多人通过出国务工致富。”4月22日下午,两名村民出发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务工,柏超一直送到高铁站进站口。柏超说,他近些年为近千人实现了出国务工梦、“挣洋钱”。

出国务工人员咨询相关政策

农民外出务工“羽翼丰满”后,把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理念嫁接到本地资源,提升家乡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一个成功的返乡创业者影响一大片人,推动一个村子甚至几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激活乡村振兴这池春水。陇县青年陈勇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

陈勇是东南镇梁家村人,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南方一家生产日化品的公司上班。“南方公司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着我。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员工能够自由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其间,陈勇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得到提升,思维方式和视野得到拓展。他深刻感受到南方日化行业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意识到家乡在这一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心中萌生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8年6月,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在政府支持下,陈勇返乡创建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系列日化清洁用品,安排70多名附近村民上班。2024年,公司年产值达1100万元。为了回馈社会,在乡村振兴、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见到陈勇的身影。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安排附近村民上班

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就近就业,降低了乡亲们的择业成本,还能够兼顾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增强家庭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眉县首善街道葫芦峪村村民汶朝辉,曾在广州工地上当了8年电焊工。打工时间越长,他越是感到自己依托家乡的资源创业才是根本。2014年他返乡创业,注册成立商贸公司,利用本村和附近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做猕猴桃生意。在猕猴桃收售淡季,带领团队到全国各地直播带货卖瓜果,解决了七八十人的就业问题;在猕猴桃生意旺季,200多名村民在他公司务工,每年为农民工支付工资300多万元。

眉县开展果园培训

返乡创业谈何容易,创业需要的资金哪里来?靠打工的积累显然杯水车薪,全靠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市上先后建成22个返乡创业园区,多次举办创业大赛引导,近三年时间就发放2.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1411名农民工自主创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异地洒下辛勤汗水,带回硕果建设家乡。

从外出务工就业到个人创业,再到带动乡亲就业创业的“共生共荣”,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渐变过程,必将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富了村民、兴了乡村。

从“诸多质疑”到“完美回答”

 “还能找到乡愁嘛,农村劳动力都出去务工了,剩下老弱病残,以后农村咋办?”“农村没人了,怎样实现乡村振兴?”这是近几年经常听到的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

其实不然!当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意义了解以后,答案就清晰了。

陈仓区东关街道太公庙村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内有多处休闲广场,小花坛随处可见,村史馆、老年食堂、村民活动中心现代气派,村上还建有蔬菜批发市场、冷库、现代农业园。村内1758名劳动力基本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在村上或附近就业818人,省外就业940人。

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溪成江河。将全市各村零散的转移务工人数汇总,顿显可观:

2022年至2024年,陇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5万人,务工进账34.6亿元;

2024年岐山县、扶风县、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4万人,经济总收入51.88亿元;

2022年至202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收425.2亿元。

从一个个数字可以看出,宝鸡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已经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陈仓区东关街道太公庙村 村名就近务工

村民出去打工后,甚至连过春节都不回来,田地谁来种?施肥、打药、收获如何完成?是否影响全市农业生产?

先看几幅生动的画面:

2020年5月,眉县用无人机为常兴镇汶家滩村多家贫困户的160多亩地喷施农药,半天时间完成,其效率为人工的20倍;2024年6月,陈仓区利民无人农场里,无人收割机在田收割、脱粒,无人运粮车立即将小麦运走,无人播种机随后播种玉米,收、运、播靠现代机械一气呵成。

从前几年开始,眉县、凤县、扶风县等县区就分别开展猕猴桃果园托管、中药材种植托管、粮田托管等,种植户不用回家,只需缴纳一定费用,托管公司从种到收全部帮助完成。

眉县猕猴桃开展果园托管服务

“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提升几十倍,以前全村人忙活一年的农活,现在几个人利用机械就完成了,其他劳力去干啥?”市人社局局长高清苗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转移就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当代广大农村、甚至带动城市面貌发生巨变。

看一组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对比:

全市2021年农业产值增长5.1%;粮食总产量增长2.0%;

2022年农业产值增长4.3%;粮食总产量增长1.1%;

2023年农业产值增长3.8%;粮食总产量增长0.4%。

不难看出,近年全市的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并没有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宝鸡文理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刘辉说,宝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他们通过在外地务工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乡村振兴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支持,使得他们在外出务工后能够更好地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宝鸡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

渭水一湾秀于一湾,秦岭一山高于一山。97万双跋涉的脚印已在陕西地图、中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上烙下奋斗的印章。这次远征也终将化作反哺乡梓的甘霖——你看那返乡创业园里的机器轰鸣,正是候鸟衔回的春天;你看那劳务品牌的“金字”招牌,早已把西府汉子淬炼成弄潮儿。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终将在乡村振兴的史册上,写下流金淌银的西府篇章!

阅读量:2481
刘慧 小编
2025-05-22 09:06:51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