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宝鸡在全国投资热力图上的“存在感”显著增强。
无论是钛产业、汽车零部件,还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选择在这座西部制造名城布局生产线、落地项目、加码投资。
这种集聚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一个区域在新一轮产业重构中的战略自觉:靠什么承接产业外溢,凭什么留住优质项目,拿什么兑现企业回报。
5月20日,2025宝鸡投资合作大会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企业、企业家了解宝鸡、走进宝鸡、投资宝鸡,企业与城市在双向奔赴。
这一次,宝鸡没有靠“政策拼盘”吸引注意,而是用可验证的产业体系、可协同的链式生态、可兑现的营商承诺,成为资本“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确定性选项。
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选址到落地运营,从企业预判到城市逻辑,宝鸡,正凭借着独特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在此扎根。
底子厚:产业结构“可验证”,集群协同“可落地”
企业选址决策的第一问,常常是:“这里有没有清晰的产业结构?是否有相匹配的产业生态?”
在产业经济学的标准中,成熟的产业集群应当具备三大特征:要素聚合、链条分工、内部协同。宝鸡所呈现的六大产业集群,正是这一逻辑的现实映射。
8000多户工业企业,35个工业大类、256个行业小类,宝鸡形成了钛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新兴产业六大支柱板块。
·钛产业占全国一半、全球三分之一,被称为“世界钛都”;
·汽车产业形成整车与配套深度协作格局,陕汽、吉利、法士特等龙头企业与零部件体系高度协同;
·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与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母机与石油装备输出地之一。
在这样的产业体系中,企业落地之后,可以更快打通上下游通道,降低跨区协作成本,实现“建厂即开工、开工即投产”。
福士汽车零部件(陕西)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其首席运营官刘桂峰坦言:“宝鸡的汽车产业链非常完整,陕汽、吉利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配套基础,加上良好的物流条件和政务服务,我们非常有信心推进二期建设。”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钛产业领域。荣电集团从2019年起布局钛产品民用开发,钛电饭煲、钛建材年销量突破50万件,已用于多个地标项目。在深入合作数年后,该集团计划在宝鸡建设一家钛阳极氧化研发工厂,把钛应用从消费品进一步拓展至工业用途。
企业对区域的深度绑定,往往基于两个条件:一是产业链“黏”得住,二是未来空间“撑”得起。宝鸡,正在两个方向上都建立起了较高的确定性预期。
路子宽:物流系统“降成本”,制度平台“提效率”
一个区域的流通能力与制度支撑,决定着企业运营的边际成本。
在这方面,宝鸡优势明显。作为陕甘川宁重要交通枢纽,宝鸡位于亚欧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交会点上,具备典型的枢纽型区位:
·陇海、宝成、宝中三线铁路交会,连霍、银昆、福银高速纵横交错;
·陕西省唯一地市级国家综合保税区落地宝鸡;
·配套有28个大型物流园区、5000余座冷链仓储设施;
·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直通德国、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地。
物流之外,是制度平台的完整性与通达性。宝鸡正在推动“综保区+港务区”的“港保一体化”改革,建成后将实现保税加工、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多业态联动运行。
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成本更低、流程更短、效率更稳。
正如刘桂峰所说:“我们看重的不只是运费,而是整个响应链条是否可靠。在宝鸡,从工厂出货到客户收货,每一个环节都清晰、高效。”
城市不是简单的集装箱集散地,而是一个制度化协同系统。宝鸡正是通过制度保障与通道优势的结合,让“内陆节点”变为“对外桥头堡”。
样子新:制度亲清、城市包容,投资者愿久留
企业作决策,看的是“可投”;企业家作判断,看的是“可久”。
对投资者而言,安全感来自“办事不难、找人不烦、政策不虚”。宝鸡用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这里,企业开办最快0.5个工作日,用电审批压缩至4个环节,项目审批全流程压缩5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97%可网上办理,“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超过98%。
荣电集团产业园项目落地宝鸡后,政府专班全程服务,不仅解决了土地、审批等“老大难”问题,还协助解决了人才引进、税务规划等“细枝末节”。
更值得一提的是宝鸡的“城市气质”。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得主,森林覆盖率超过56%、空气优良天数近300天,这座城市不仅“能干事”,也“宜生活”。
宝鸡之所以被越来越多企业“相中”,并不是因为某一项政策突围,而是整体系统能力的提升——产业集群成型、通道平台互联、制度服务扎实、城市气质友好。
真正的城市吸引力,不在于一时喧嚣,而在于持续兑现,让“看得见产业,留得住人心”成为常态。(来源:群众新闻)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