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影刊】镜头里的非遗技艺(之十五)古梭织“金”
2025-05-16 10:21:25

742484fd85914b3b9d8cff0edbc65a91.jpg


凤翔自古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其中,“姑娘手”说的就是凤翔女人心灵手巧、善做女红,而手织布就是凤翔女人的绝活之一。

凤翔土布织染起始时间无从考究,据民间相传,土布织染源自西周丝绢纺织,宋元棉纺革新普及民间,清末民初布庄兴盛、户户织造,技艺代代相传,至今闻名遐迩。2023年,凤翔土布织染技艺被列入宝鸡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布织染技艺大致可分为纺(线)、染(线)、经(布)、织(布)4个步骤,依靠纯手工工艺制作的床单、包袱、衣料等美观大方、质地厚实、持久耐用,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在凤翔区田家庄镇,“惠蘭”土织布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路径。

在合作社生产车间里,织机“札札”作响,“织女”心无旁骛,穿“梭”引线。车间外,合作社免费培训周边村民掌握土织布技艺后,村民可以将织布机搬回家按标准生产,合作社再统一回购销售。

这种“居家就业”模式已带动800余户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增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2023年,凤翔土布织染入选“乡村工匠”项目后,“惠蘭”土织布专业合作社迎来了非遗项目创新发展的春天。

社员宁建斌成功研发第四代改良织机,使生产效率成倍提升;“织女”赵海侠开发出纯手工床上用品、服饰等百余种新品,拓展了产品矩阵。这些创新之举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为产业化生产注入新动能。

如今,获批市级研学基地的“惠蘭”织布坊,每年吸引上万名中小学生体验非遗技艺,形成“非遗+教育”新场景。

“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聚合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销售渠道深度耦合,构建起从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惠蘭”合作社已形成以非遗文化为内核、手织布为载体、产业融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当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良性互动,那些从历史走来的非遗技艺便能突破传承困境,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宝鸡融媒 赵彬瑞 赵志华


阅读量:2321
版权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来源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380家新闻单位。转载这些新闻单位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bjnews@163.com)。本平台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陈云哲 小编
2025-05-16 10:21:25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