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500多年前,周公的“粉丝”孔子用这句话表明对周礼乐文明的喜爱和推崇。
如今,周代礼乐文明的古老智慧和正向价值,仍被人们所重视、挖掘、使用,在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中,就提到“礼序乾坤”“乐和天地”。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宝鸡作为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摇篮”。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明之风在膴膴周原吹拂,并历经沧海桑田,徐徐吹进每位华夏儿女的血脉基因里。
小满前的渭水之滨,石鼓山上草木茂盛、鸟语花香,从全国各地赶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青铜器的游人络绎不绝。5月19日,这里将举办2025年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旅游节以“周风雅韵 礼行华夏”为主题,诚邀全国各地学者、游客共话周文化,倾听礼乐文明在当下的回响。
周公制礼
奠定华夏文明基石
礼是中国文化之心,著名史学家钱穆如是说。
礼是啥?礼不仅是礼貌、礼节,孔子的弟子曾子解释:“礼者,履此者也。”履本义是鞋,引申为人的行为轨迹,进而扩展为人的行为规范。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何志虎说:“我们可以给礼一个简单的定义,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为方便理解礼,有学者对礼进行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将政教刑法、国之纲典、道理法则、礼仪物品等,一概称之为礼;狭义上的礼则指当时举行的祭礼、冠礼、婚礼等各种典礼。
古往今来,诸多学者对周公制礼给予高度评价。礼为什么重要?礼之于国家,典籍《礼记》讲:“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认为治理国家如果不讲究礼,就像农民没有农具去耕地一样。礼之于个人,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不学礼,是立不起来的。
钱穆和外国学者讨论中西文化时坦言:“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西部边陲的方国周,凭什么能战胜强大的商?学者余秋雨在宝鸡谈及周文化时说:“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建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周礼。周礼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首次把行政规矩、伦理规矩、社会规矩、家庭规矩、行为规矩定下来的一种礼制。这种礼制建立之后,文明就有了一种行为模式。”
循着周礼,一代代中国人将对文明的经验、感悟、希冀,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堆积为中华文明的大山。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说:“周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创造——制礼作乐。礼乐文化调节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塑造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根源就是周文化,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其实是周文化中‘德’的具体化。”
网上流传一句笑谈:“如果你没有赶过周公庙庙会,那可能不是一个宝鸡人。”每年4月,岐山周公庙古庙会就会吸引宝鸡城乡的群众赶往周公庙,祭奠周公。这一民间追思活动已持续千余年,早在唐代周公庙建成,这里每年就有“春秋二祭”,春祭活动逐渐变为一年一度的周公庙庙会,影响广而深。由此可见,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宝鸡人心中的地位。
以乐配礼
钟鼓演绎和谐之道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周人深谙礼乐相济的智慧。周时,音乐不仅是娱乐,更重要的作用是教化工具,乐是礼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西周的乐,形成《乐经》,但后来失传了,而《乐经》的原作者,就是多才多艺的周公。
南宫乎钟、西周兽面纹铜铙、西周编镈……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眉县博物馆内,可以看见多件精美的青铜乐器,这些乐器见证着周人对乐的重视。其中,出土于宝鸡茹家庄的一组三件西周中期编钟,大气的造型、讲究的纹饰,不禁让人遥想周人敲击它们时,那清雅中和的声音,以及营造出的庄严、崇高、肃穆的气氛。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礼”把不同的人纳入各自的秩序,“乐”则可以使人们从心理情感上和谐共存。按礼制,周人在祭祀、宴飨等重大活动中都要奏乐,因场合、时间、身份不同,礼仪用乐也会有所区别,其界限分明,不可逾越,以使社会和谐有序,有效维护国家统一。
“周公不仅是西周礼乐制度的设计者和制定者,也是雅乐创作者,除大型乐舞《大武》外,《诗经》中的《文王》《清庙》《鸱鸮》《七月》《关雎》和《麟之趾》等也为周公所作或亲自采集、整理而成。周代乐制是与礼制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对各种礼仪中乐的使用是按不同的等级分别加以严格规定的,且具有强制性。”《凤鸣岐山——西周王朝的发祥足迹》一书如是说。
《诗经》中的“雅”是产生于周朝王畿一带的乐调,“颂”多为宗庙祭祀乐歌,而“风”则采自民间歌谣,由周王室派“采诗官”收集,以观民风。深圳卫视主持人在周原拍摄节目时,这样诗意地描述:“三千年前,周天子以礼乐治天下,先民们将日常的喜怒哀乐唱成了歌。而当时的采诗官手摇木铎,行走于田野阡陌,悠游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寻找流传民间的歌谣小调,将人们在桑树下歌唱的欢乐疾苦镌刻成诗……”
礼乐新生
打响周文化城市IP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新的讲述和传承方式。如何让数千年前的礼乐文明与当代生活对话?今年周文化旅游节,设置有多个与周代礼乐文化相关的活动:“礼乐千年”——周礼文化传承展示、“诗经里的宝鸡”配乐朗诵、“钟鼓乐之”周乐交响音乐会、《印象·大周》周文化集中展示、周文化COS动漫节……以期通过多彩活动,搭建古今文化交流的有趣桥梁,也呈现宝鸡人以崭新方式传承礼乐文明的想法。
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了多场弘扬周礼乐文明的活动: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开展了“西凤酒”寻周记——探源礼乐文明全媒体采访行动、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举办了“宅兹中国”暨纪念何尊出土61周年学术研讨会、岐山县举办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一场场文化活动,将宝鸡周文化的城市IP持续打响。
行走在宝鸡社区、村落,一位位宝鸡好人、好婆婆好媳妇、“最美五老”,用行动践行礼乐文化中的德和礼;一场场好家风、好村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周礼中的“敬”“孝”“德”“和”等融入现代生活。在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家风家训馆采访时,记者看到该村苗家家训仅有简洁的四个字——“孝”“友”“俭”“家”,却浓缩了周礼中的教化精髓。岐山县第五届道德模范、何家村乡贤苗晓智说:“4年来,我在何家村红色教育基地和家风家训馆,义务接待1200多场次学校、单位参观,1.3万余人来村上听过我的讲解。我想在有生之年,为家乡、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
在乡野,“礼乐文明”这个词或许太大,乡亲们不常说,但如果细听那一句句家常话,就能听出其中的周礼情愫——
“你看,这儿是‘虞芮之讼’的发生地,礼让风气在礼村一直很浓。”
“过节吃臊子面时,要把第一碗端出门‘泼汤’,敬给先人和天地。”
“为啥叫‘润德泉’,就是宣扬周公提倡的德嘛,教人要有‘德行’。”
……
5月19日,让我们相约“中华礼乐文明的摇篮”宝鸡,共赴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盛宴。这场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或许正是礼乐文明的当代诠释——它从未远去,只是以新的姿态,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
(宝鸡融媒 张琼)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