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宝鸡】“植”此青绿 共“树”未来——宝鸡持续推进城市绿荫行动探析
2025-05-13 09:28:50

渭水之滨,苍茫秦岭如青铜巨鼎倾倒,将沉甸甸的历史与莽苍苍的绿意,一同浇注进宝鸡117平方公里的主城区。

俯视宝鸡主城区,绿化工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草木培植。从2021年至今,5年来,848项绿化任务、123.77万株新栽植乔灌木、149.87万平方米新增和改建绿地、47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74处口袋公园……绵延渭河与北部台塬之间,浑然天成的天然坐标系中,整座城市正以“‘植’此青绿”重构着城市文明的DNA双螺旋。

一泓碧水,穿城而过。

主城区的骨架在拉伸、经济在腾飞,怎能少得了最养眼的“绿衣裳”?在14条精品道路与434条林荫道的矩阵之间,宝鸡的绿化工作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性计量学。90.12%的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恰是《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现实写照,市民每天走过的1.23公里绿道,实则是用脚步丈量着《周礼·考工记》未被写就的生态篇章……

面向未来,宝鸡正用时间与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只是种树植草的物理叠加,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基因工程。宝鸡这座拥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正在提笔书写一部新的“绿色长征史”。

“生长”的城遇上“固本”的绿

在渭水南岸的常羊山上,炎帝部落的骨笛声已飘逝五千年。当这位华夏始祖俯身咀嚼第一株野生麦草时,或许不会想到,后世子孙会在同一片土地上,用一片绿海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契约。而今的宝鸡建设者正以“尝百草”般的实验精神,在117平方公里的城市画布上破解现代版生态命题:如何在钢筋水泥的扩张中守住炎帝部落“草木知时序”的古老智慧?

新时代的今天,宝鸡这座城市正在拔节“生长”,“固本”的绿之底色也越发浓厚。

阳春三月,宝鸡最美的季节。全市主城区内正以“人勤春来早”的干劲,持续推进“城市绿荫”行动向纵深发展。

从东到西,长达30余公里的范围内,“绿荫”不断延展和加深。

始建于1936年的虢镇火车站,尽管只是陇海铁路上的一个三等站,却见证了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的“中国速度”。自2022年起,这里的站前广场也正在完成一场从棚户窄巷到城市会客厅的蝶变。

三月,虢镇火车站前,新铺的草坪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绿浪,银杏与国槐的嫩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重生。3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出站的旅客拖着沉重的行李,挤在30余米长的坑洼窄道上,两侧低矮的棚户区墙面斑驳,电线如蛛网般纠缠;而今,9800万元的投资、30亩土地的精心雕琢,让虢镇这座千年古镇的“门户”旧貌换新颜。

若从空中俯瞰,新广场犹如一枚舒展的银杏叶:地下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的顽疾,赭红色的透水砖步道蜿蜒穿过草坪,与造型松、紫薇、红枫构成四季有景的立体画卷。最动人的是夜幕初垂时,嵌在绿植中的地灯渐次亮起,像星辰坠入大地,与站房檐角的仿古灯盏遥相呼应。

宝鸡火车站站前广场藏着“让旅客慢下来”的巧思

“以前下雨天得踮着脚跳‘梅花桩’,现在推着婴儿车都能畅行。”经常往返西安的刘女士笑着比画。

翻开图纸,陈仓区城建局房屋征收中心主任卢晓鹏告诉记者:“站前广场焕然一新,无一不藏着‘让旅客慢下脚步’的巧思,恰似虢镇递给八方来客的一封立体请柬。”

如果说陈仓区虢镇火车站站前广场是一块新镶嵌的“宝石”,那么,横贯主城区的快速干道周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则是一条崭新的“玉带”。

这条“玉带”横贯宝鸡东西。记者驱车从宝鸡收费站到宝鸡西收费站,22.57公里的道路沿线,工人们正忙着栽种常绿乔木、修剪灌木、铺设草坪,一条崭新的“绿色廊道”正在城市徐徐展开。

这条快速干道,不仅是连接城市东西的交通动脉,更将成为宝鸡的“生态项链”。按照“梳理、补白、增绿、整合”的思路,工程以“一带三节点”为核心,用雪松、大叶女贞等常绿树种构筑骨架,再以红枫、金叶榆、紫薇、月季等色叶植物和花卉点缀其间,让这条城市快速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陈仓区快速干道辅道,成排新栽植的法桐和石榴,如同整齐的士兵正在列队;

在快速干道滨河北路,施工人员正按照“3棵桂花树+1棵玉兰树”的设计进行栽植,让这里今后既能在嗅觉上乐享丹桂飘香,又能在视觉上观赏玉兰的清雅高洁;

在临近福潭大桥南端的快速干道2、3标段,一处超过5000平方米的高品质游园即将在今夏完工。

……

“以前快速干道两侧绿化参差不齐,现在统一规划植绿后,不仅美观,还能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的姐徐薇感慨道。每当载客在快速干道上奔驰,这条绿色长廊给她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

无论是虢镇火车站站前广场这个“点”,还是快速干道这条“线”,实际共同组成了全市绿色“壮锦”上的经纬线。据了解,我市在持续推进“城市绿荫”行动中,五年来共下达绿化任务848项,栽植乔灌木123.77万株,新增和改建绿地达149.87万平方米。

“绿量积累”进化到“绿质革命”

宝鸡绿化人用勇往直前的魄力与智慧,让整座城市的关键性绿化指标扶摇直上。宝鸡从奋笔直书“绿色答卷”,到横平竖直的城市道路,正在打破二维绿化的定式,完成从“绿量积累”到“绿质革命”直观的进化。

城市绿地给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宝石文化广场,就在短短一年寒暑间完成了从瓦砾堆到高质量广场的进化。

曾经,这里还是拆迁后荒废的厂房,砖墙斑驳、杂草丛生;如今,漫步在这里,火红的芝樱花正开出一片花海,橙蓝相间的活力步道、绿意盎然的草坪以及三三两两健身休闲的市民共同组成一幅和美图景。这座5906平方米的广场,如同一颗镶嵌在金陵河岸的“绿宝石”,正悄然改变着周边居民的生活方式。

清晨,羽毛球爱好者在专业场地上挥拍跃动,球拍与空气摩擦出清脆的声响;午后,老人们坐在休闲广场的树荫下,一壶清茶、几段家常,时光在谈笑间变得悠长;傍晚,孩童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与金陵河的潺潺水声交织,观景平台上晚风轻拂,城市的喧嚣在此刻沉淀。

“以前这里虽然临近河道,却破破烂烂的,现在成了我们每天必来的‘打卡地’。”家住附近西铁工程一处家属院的李阿姨边说边在樱花树下压腿。广场上130株乔灌木“编织”出四季风景:春日樱花如云,秋日桂香浮动,国槐撑起夏日的荫凉。4450平方米的草坪间点缀着粉黛乱子草,微风过处,宛如大地的柔美呼吸。

从瓦砾堆到休闲胜地,宝石文化广场不仅填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空白,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附近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这片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正亮出最美的身姿,讲述着城市更新带给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草坪更广阔了,树木更繁多了,这实际是一种“绿量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绿道在其中如“穿针引线”般,让一个个公园绿地“牵起手来”。近年来,宝鸡正不断延展城区绿道系统,让“绿质”释放出遍布全城的“慢行”红利。

一片片绿地如同镶嵌在城市中的宝石

近年来,全市依托渭河生态公园建设,逐步在渭河南北两岸铺设绿道,构建起自行车及步行交通系统。这些绿道不仅将沿线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更增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市民只需走出家门,便能享受到锻炼的乐趣,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绿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悉,目前我市主城区在城区渭河两岸及其支流打造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总长度已经超过130公里,居民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1.23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处绿道设计都极具“一河一景观”特色。比如说,石坝河入渭口紧邻东坡园,一座古朴的人行吊桥巧妙地将东坡园与绿道相连;沙河水量较小,以汀步石为桥,让市民在漫步时与水亲密接触;而龙山河水流量较大,则建造了一座既美观又安全的梁板桥。

新增的绿地与绿道,为宝鸡新添了充满活力的“绿意”,而承载着古陈仓灿烂历史和厚重文化的一株株古树名木,更是在科学保护中抽出崭新的“枝叶”。

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村有一棵600余年树龄的古槐树,这棵“绿色活化石”正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实现“新生”,继续书写着生命的传奇。

实际上,这棵古槐树曾一度面临偏冠生长、树干空腐、主干出现“朝天洞”,大量出现蚜虫、红蜘蛛、叶蝉病虫害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科学保护下,专家团队为这位“时光老人”量身定制了“一树一策”保护方案,用现代科技修复它的“满身伤痕”。

针对古槐偏冠生长的问题,保护者们巧妙修剪稠密枝条,为古树重塑平衡姿态。那些朝天树洞不再被铁皮草草覆盖,而是经过精细的清腐手术——高压水枪轻柔冲刷腐朽、角磨机小心打磨创面,如同为老者治疗陈年旧伤。特制的木材防腐剂与防水涂层,为空心树干铸就隐形铠甲;精准的除虫“药方”,正在治愈它虫害侵蚀的肌体。

这棵古槐的涅槃新生,不仅是植物保护的典范,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春风再次拂过它新愈的枝干,沙沙作响的叶片仿佛在诉说:科学守护的不仅是树木,更是一个村庄的记忆、一段活着的文明史。

茹家庄这棵600多岁高龄的古槐树,实际只是全市主城区针对古树名木加强保护的一个缩影。据悉,在主城区范围内,我市不断加强对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目前已规范管理城区古树名木107株,复壮26株,对77株后备资源建档立卡管理。

从“绿量积累”到“绿质革命”,宝鸡绿化工作的推进过程,正折射出理念的深刻嬗变。这不仅是数量到质量的跨越,更是发展观的重构——从追求绿化覆盖率的数据上扬,转向注重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当每一片绿地都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从“见绿”到“享绿”,乃至“爱绿”的品质跃升。

“方寸之地”装得下“民生幸福”

出土于宝鸡的石鼓不过二尺高,直径一尺余,却宛如民族之魂的实体化身,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悠长的故事。如今,新的“石鼓文”正在街头巷尾书写,遍布全市的口袋公园和构成的纹路,何尝不是对民生幸福的篆刻?

家门口的公园成为市民活动的首选之地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本意是指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别看口袋公园体量不大,但业界却对此有着一致共识——面积虽“小”,但其辐射力对周边居民带来的幸福感却非常“大”。

位于金台大道上的锦业府口袋公园,面积虽不大,却带给附近居民满满的幸福感。

记者走访该公园看到,清晨的阳光透过松树的枝叶,在彩绘园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家住锦业府的李先生时常带着女儿,在陶砖铺就的公园里散步,“以前想散步需要走好一阵子去大公园,现在推开单元门就是花园!”他的笑声里满是幸福感。这个4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像一枚精致的绿色邮票,悄悄投递到周边居民的生活里。

每当华灯初上,这个口袋公园在景观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晕。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在此散步,孩子们围着景石嬉戏。这片投资150万元、历时两个月建成的“迷你绿洲”,用上百棵树木和20多种花草,为钢筋森林里的居民编织出诗意栖居的可能——原来幸福,就藏在家门口这个装满欢声笑语的“口袋”里。

锦业府口袋公园只是遍布全市的口袋公园中的一个。近年来,口袋公园正以规模小、多样化的特征,成为宝鸡的一张“新名片”。为了打造这张“新名片”,我市正逐年加大口袋公园建设速度。

让我们来看一看宝鸡口袋公园的建设速度——2022年建成口袋公园20处,2023年建成口袋公园20处,而2024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口袋公园已经达到74处。

再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口袋公园作用的关键性数据。数据显示,在全市范围内,市民日均公园停留时长,已经从曾经的12分钟提升至如今的35分钟,这意味着,口袋公园的大力建设,正成功吸引更多市民愿意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美景当前,留下这一美好时刻。

金陵河畔游园正是这样一座成功吸引众多市民的口袋公园。

2023年伊始,我市首开金陵河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力度最强的治理先河,力求捧出一张跨越历史、治河有“方”的答卷。而这张试卷交卷后,附近市民正用“脚步”为考卷打出极高的分值。

市民孟丹今年48岁,家住金陵河畔四季花城小区。她时常与几名闺蜜前来金陵河畔游园跳舞。伴着《红唇》舞曲的动感节拍,她们时而如柳枝轻摆,时而似彩蝶翩跹,舞鞋在小亭中敲打出欢快的韵律。孟丹告诉记者:“来到这样漂亮的湖畔游园,就情不自禁想跳上一曲。”

其实不只口袋公园有让市民“情不自禁”的能力,我市多样化的公园正以“组团”的形式吸引着更多市民的脚步。据了解,近年来,沿渭河“母亲河”打造了渭滨姜水园主题公园、金台团结运动公园、陈仓印象渭河公园、高新渭河公园等多处公园绿地,这些公园尽管并非大型公园,但这些“方寸之地”已经成为市民留住“乡愁记忆”的后花园,赋予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从“管理”到“治理”的嬗变

宝鸡古称“陈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很简单——贮存陈谷的粮仓。

陈谷层层堆积,每一粒都是土地的馈赠,每一层都是农人的虔诚。同样,宝鸡之所以绿意满城,也同样是曾经与今天的层层积累。这种生生不息的叠加中,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经过沉淀与积累,才能从量变转化为质变。

市区清姜河入渭口的姜水园满目青翠

新时代的宝鸡绿化工作,也在这种积累中,完成从“管理”到“治理”的巨变。

2024年4月建成开放的金渭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就是这种变化的微观缩影。

这里的前身,被很多人称为“采莲池游园”。430余万元的投入,不仅换来了503米生态渠、116米防护墙,更让“保持水土”这个抽象概念,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三月,蓝天碧水之下,白色的桃花、粉色的樱花、鹅黄的柳树、红紫一片的芝樱花竞相开放。这片2.7万平方米的生态乐园,用361株乔灌木编织出四季风景,11000平方米花卉地铺就缤纷地毯。但更动人的,是藏在景观里的智慧:生态排水渠像大地的毛细血管,石笼墙默默守护着水土,十项水保措施示范点如同打开的生态教科书,无声地向游客们讲述着生态治理的科学原理和重要性。

实际上,“科学治理”的理念已经悄悄隐入全市绿化工作推进的全过程。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证:

金陵河生态治理工程中,采用生态驳岸设计,沿岸绿化带设置雨水花园和渗透沟渠,通过乔灌木根系固土保水,不但每年可截流大量雨水,同时也极大减少了汛期周边道路积水点;

金台大道绿化提升项目中,通过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材料、绿化带采用下沉式设计,种植耐旱乡土植物,搭配蓄水模块等方式,每年节约大量灌溉用水;

行政中心广场改造过程中,通过建设雨水湿地、铺设植草沟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中的热岛效应;

渭河生态公园建设的大量绿地,采用地形塑造引导雨水径流,每年节约大量灌溉用水;

……

宝鸡枕山带水,自古“明修栈道”的智慧,化作今日“暗蓄雨洪”的匠心。当钢筋森林遇见海绵理念,这座城市正以科学之名重续天人对话——透水铺装是写给大地的情书,雨水花园是留给自然的诗行。每一寸海绵化改造,都在破解“旱涝两极”的生存悖论,让千年陈仓在生态觉醒中找到发展与永续的黄金平衡。

这不仅是城市文明对自然法则的虔诚回归,更是城市治理中颠覆性的技术革新。

城市治理的理念需要革新,同样,技术也需要不断进步。去年冬季,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主题的全国第二届园林绿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宝鸡代表队斩获竞赛综合全能、场地测量项目、整形修剪项目三项“国字号”荣誉。

从“管理”到“治理”的嬗变绝非一朝一夕所致。自2004年开始,我市连续20年不间断,以市政府文件下达“今冬明春”城区园林绿化任务,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不打招呼考核排名。将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从纸面落至117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中,继而交出了“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12%,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1.8个”的优质答卷。2025年初,宝鸡再次下达“今冬明春”城区园林绿化任务清单,下达任务达161项。

面向未来,宝鸡正以浓郁的绿色为底色,不断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俯视宝鸡玉带般的主城区,虢镇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仿古灯笼次第亮起,与茹家庄古槐新抽的嫩芽对望;绿荫里跳广场舞的市民,鞋底沾着金陵河畔的芝樱花粉;推婴儿车的新手妈妈,正把“三分钟见绿”的承诺碾成童车辙印……整座宝鸡城区,正在“植”此青绿、共“树”未来。

宝鸡融媒记者 孙海涛

(照片由谢克强、赵志华、李伟旗拍摄)

阅读量:2477
陈云哲 小编
2025-05-13 09:28:50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