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诞生因为时代的久远而显得格外神秘,然而文明的源头往往孕育在远古先民的朴素生活中。在语言和文字诞生以前,先民们用打绳结的朴素方法来记录生产生活、传播信息。
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用陶片制作的圆饼形纺轮。
远古先民们如何制作麻绳?距今七千年前,生活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一带的北首岭人将麻的茎秆采集后,经过浸泡、剥洗提取出植物纤维。他们将一小段纤维,捻成细线,系在捻杆的一头,单手令捻杆悬空再连续搓动,捻杆另一头的陶纺轮利用自身重力所产生的惯性,让细线后端的纤维缠绕在捻杆之上,迅速成线,让原本的一团乱麻,最终成为粗细均匀的麻线。麻线的出现为结绳记事乃至纺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先民制作麻绳的方法。
远古先民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数,以绳子上打结的数量来表示事物的多少,结成的形状和大小都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今天捕获了两头鹿,就用一根较粗的绳子打上两个结;捕获了两只羊,就用另外一根较细的绳子打上两个结,这就是“结绳记数”。
除了数字,结绳通常还能记录其他事情,被赋予各种含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绳记事”。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在《周易注》一书中有言:“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从一些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文字的起源也受到了“结绳记事”的影响。在甲骨文中,数学的“数”字右半边表示一只手,左边则是一根打了许多绳结的木棍。
“数”字的甲骨文。
“十”的甲骨文表示一个大结,“五”是两个大结中间的小结,“廿”是两个大结系在一起,“卅”表示三个大结系在一起。
结绳记事的方法。
“结绳记事”的发明为经验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保障,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开始定居从事农业,通过观察太阳运动、气候规律等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结绳记事”无法再满足记录和传播的需求,为了精准的表情达意,这种记录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文字符号、甲骨文、金文等渐次登场,但后来的很多古文字,仍保留着结绳记事的表现手法。(“学习强国”宝鸡学习平台)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
全省第36个爱国卫生月暨世界卫生日活动在宝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