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绣艺传千年,西秦女子手纤巧,万家丝绵织愿景,一针一线绣人间。
民间珍藏的西秦刺绣代表性作品
这就是发端于西府大地的西秦刺绣。千百年来,心灵手巧的西府女人把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祝愿,一针一线绣在枕、帽、兜、帘等日常用品上,奇巧浪漫的构思、简洁夸张的造型、明快热烈的色彩,堪称民间艺术精品。
一丝不苟
赶制“订单”
西秦刺绣手艺代代相传,被称为“母传女,婆传媳”的“母亲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传承人王秀萍说,她的手艺是从祖母和母亲那里耳濡目染学来的。刚开始在传统民间花样的基础上,王秀萍绣些花花草草等简单样式;慢慢地,随着技艺、眼界、审美的提升,她的作品逐渐形成了以“仿真刺绣”为主的艺术风格,山水、人物、动物,在她手中无不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无论风格如何变化,我依然遵循着传统的西秦刺绣技法。”王秀萍说,刺绣最见功夫的是排线,不同部位采用的疏密松紧不同,太紧,底下的真丝布就会起褶子,太松,又会起线;尤其在绣人物皮肤的时候,排线不好,就体现不出人物皮肤的质感,直接关系到作品好坏,可以说,每一步都考验着绣娘的“绣花功夫”。
展示绣活
探讨绣艺
在千阳县柿沟村的一个农家院落,一块被珍藏已久的布上,缝着收集来的当地绣娘近百种绣活,枕顶、鞋垫、肚兜、壁挂……不一而足。图样题材更是众多:麒麟送子、花好月圆、百鸟朝凤、武松打虎等,村里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边晒太阳边讨论着各种式样,乐此不疲。当问到80岁的兰烈珍“干了一辈子的刺绣,烦不烦”时,她笑着说,每个绣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一种花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新鲜感和满足感激励她坚持绣下去,因为这些刺绣中寄托着她的情感,它们不仅仅是作品,更像是她的孩子。
精心挑选
飞针走线
2008年西秦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阳县作为“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近年来大力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让西秦刺绣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全县有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2万名妇女就业,年销售产品680多万件,产值达8600万元。(宝鸡日报 郑晔 马庆昆 赵志华 李伟旗)
宝鸡市“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召开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