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名家谈】周代民俗文化管窥
2024-11-12 09:02:58

image.png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早期的民俗可单用“俗”字代替,“俗”字最早出现于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驹父盨盖》的铭文“夷俗遂不敢不敬”中,就是周宣王派驹父去南淮夷征收赋税,并告诉驹父要尊重南淮夷的习俗。“民俗”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礼记·缁衣》中的“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一句中,意思是要统治民众,就要表明自己的爱好以指示民众风俗的趋向。

微信图片_20241112085845.jpg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一幅反映上古百姓民俗生活的重要画卷。例如《国风·溱洧》一诗就是一幅富有情趣的士女游春图。诗中描述郑国三月上巳节,男女青年相聚在溱水、洧水之滨,尽情欢乐,相互嬉戏,互表衷情,互赠兰花,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郑地的风俗。上巳节是我国上古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农历的三月三这天,大龄男女青年手持兰花等来到溱水、洧水河边,沐浴嬉戏,所以它在中国传统节日史上占据了几个之最。它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也是中国上古的狂欢节,是中国最早的女儿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保健日,是中国最早的促进人口增长的节日。三月三这天是天国第一仙女王母娘娘的生日,是仙界一大盛事,王母娘娘会大摆蟠桃盛宴,因此这一天又是赐福求寿的日子。但很遗憾,上巳节随着时代的变革,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郑风·大叔于田》描绘了大叔狩猎时火光冲天、人喧马嘶、野兽四散奔逃的盛大场面,大叔熟练地驾驭着马车,在围猎中赤膊上阵,徒步擒住老虎;又登上车,张弓射箭,箭无虚发。高超的武艺和惊人的勇气把现场参加狩猎的人都惊呆了。《豳风·七月》描写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的农业风俗画面。

除传世文献上所记载的周代民俗外,考古挖掘的西周文物中也有不少反映周代民俗文化的内容。如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任鼎》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任受到周王夸奖,于是派使者赠送给周王一头大象,大象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旁边放的一个鼎给损坏了,于是任买了新的鼎赔偿给周王,周王很是高兴,赏赐给他许多物品。铭文内容反映了在西周时期,我国传统杂技象戏已经存在并盛行着,这完全可以将中国传统杂技的历史向前推进几百年,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国是最早的象戏表演国家。

目前,从周代保存下来的习俗在宝鸡民俗中还是非常多的。如麟游血条面是宝鸡地道的特色民俗美食,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但其源头可追溯到周代社会的祭祀习俗。西周时期,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争获得胜利后,周人会用战俘的鲜红的血祭祀社神和祖先神,来向祖先报告战争的胜利。红色在人们的心理上也成为胜利和喜悦的象征,到后来人们认为红色还具有驱邪的神秘作用。麟游血条面在这种民俗心理的强大暗示下,也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成为宝鸡特色美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宝鸡岐山特色民俗美食莫过于醋和臊子面。传说姜子牙喜食醋,在磻溪隐居时捕鱼、酿醋,迁往岐山后仍不改喜欢食醋的习惯,酿醋的技艺也传给西岐百姓。至今岐山农家还保留着做醋的习惯,岐山醋的酿造技艺也于2011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姜子牙还给周公建议一定要设立专门酿醋的官员,《周礼》中的“醯人”,便是掌管酿醋的官职,他因喜欢食醋而自封为“醋坛神”。民间从事酿醋者都奉他为“醋神”,并进行祭祀,祈求他保佑酿醋成功。

而享誉全国的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据考证,岐山臊子面源于周朝“尸祭制度”的“馂馀”礼仪。周人好祭祀,大型的祭祀活动快结束时,会举行隆重的“食馂礼”,也就是吃鬼神剩下的食物。人们认为吃鬼神剩下的食物,就能获得鬼神的护佑,鬼神会降福于自身,后来逐渐引申为吃长辈剩下的食物。所以,“馂馀之礼”也就是“吃剩之礼”。现在岐山一带办红白喜事时还保留着“泼汤”等习俗,即第一碗臊子面的汤必须祭祀天地,剩下的汤称“福把子”,要端回家祭祀主家的祖灵牌位,然后宾客才能开席。岐山臊子面历经几千年传承,以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点而脍炙人口,堪称中华面食之最,是当地百姓时庆节令、婚丧嫁娶、接待贵客的上等美食。2009年岐山臊子面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它已成为岐山民俗产业的龙头产业。

(作者:李春艳,陕西汉中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陕西出土西周军事铭文整理与研究》。)

1719458561546485.jpg

阅读量:2675
李雪彤 小编
2024-11-12 09:02:58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