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陇县博物馆一楼展厅,游客络绎不绝,一件纹饰精美、造型别致的青铜器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该器物上圆下方,凤鸟等纹样栩栩如生。
凤鸟纹方座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是凤鸟纹方座簋,因器物上刻绘大量凤鸟而得名。它出土于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器物保存较为完整,花纹独特,是我们的‘镇馆之宝’。”陇县博物馆讲解员代青线说。
壹 偶然的发现
1998年,在陇县东南镇纸沟村,村民修路挖土过程中偶然挖出了几个“老物件”,凤鸟纹方座簋就是其中一件。它是这批文物中器型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器物。当时,村上的文保员第一时间与陇县文保单位取得联系,与村民一道及时把文物上交给文保部门。
“群众和文保员在文物的调查、安全保护、政策宣传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当地的群众和文保员的协助支持,才使得大量珍贵文物被及时发现并得到保护。时至今日,镇村文保员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陇县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陇县博物馆馆长王全军说。
刚出土的凤鸟纹方座簋因受到自然侵蚀,表面铜锈严重,且器身已经严重变形,但岁月的洗礼依然无法掩盖其精美的造型。
“出土后,凤鸟纹方座簋受到关注。凤鸟纹方座簋带有方形底座,这种样式的簋在陕西省内虽不算少,但在其他地区却比较少见。这种装饰有长冠凤鸟纹的方座簋,国内尚属首见。”王全军说。
之后,陇县博物馆及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及时将文物送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进行修复。文物修复专家对该文物进行了清洗、除锈、补全修复、封护、做旧等。
王全军回忆,文物修复专家先对凤鸟纹方座簋的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专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了修复方案,然后对文物进行清洁处理,使用专业材料小心地去除其表面的污垢、锈迹。对破损或缺失的部分,工作人员还需要用特制的材料进行填补。此外,为了恢复文物原有的颜色和光泽,工作人员还要对修补过的器物进行适当的上色处理。最后,工作人员在修复过的文物表面涂上保护层,以防止文物进一步氧化和腐蚀。
“在修复过程中,做旧这一步骤很难,也很关键,是非常考验修复师美学基础的程序之一。补配的部位面积越大颜色协调难度就越高,做旧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青铜器做旧,颜色往往是多层次的,各部位锈色变化万千,底色和锈色没有统一的标准色。这对修复师的审美和技术是极大的考验。”王全军说。
经过修复的凤鸟纹方座簋收藏于陇县博物馆。2011年,在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中,专家组将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贰 精美的凤鸟纹饰
“我们对历史很感兴趣,经常会在节假日来博物馆参观学习。我觉得凤鸟纹方座簋是整个博物馆里最精美、最特别的一件青铜器。”在陇县博物馆参观的陇县南道巷中学学生刘静说。
凤鸟纹方座簋通高28厘米,口径23.5厘米,重6.6千克,呈侈口,圆唇。方座簋,顾名思义就是在圆簋下面再加一方座。
圆簋部分器型较为丰满,方形底座用于增加稳定性,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还增加了簋的实用性。
“凤鸟纹方座簋腹部的凤鸟纹极具特色,圆睛、钩喙,头上饰有飘带一样的冠羽,末端上卷,俏皮灵动。鸟身较短,遍饰状如倒刺的羽毛,尾羽较长,尾巴下折,与上卷的冠相呼应。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陕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凤鸟纹方座簋整体敦实大方,鼎身曲线柔和流畅,纹饰精美神秘,颇具雍容华贵之气。”代青线说。
凤鸟纹方座簋主体4组凤鸟纹饰各有特点。一是簋的颈部饰有两组小凤鸟纹,每组以一兽头为中心对称装饰着4个小凤鸟纹,鸟钩喙,头上有心形冠饰,尾羽呈叉状;二是簋的腹部饰有两组大凤鸟纹,每组由2个头部相对的大凤鸟纹组成,鸟形奇特,张喙,圆目突起,长冠后伸与身体平行,身体修长,两只凤鸟合起来看,好似兽面,扉棱为其鼻梁;三是簋的圈足部分饰有两组长尾凤鸟纹,鸟钩喙,头上有心形冠饰,鸟身较短,双翅上翘,尾羽细长,尾羽中部有一支向前卷起的小羽;四是方座4个侧面饰有相同的图案,中部由直棱纹组成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上部饰4个小凤鸟纹,鸟身、鸟尾较短,冠饰为绶带式冠羽。此组小凤鸟纹与颈部的小凤鸟纹相似。另外,方座上边四角各饰有一个较为夸张的浮雕牛头,两耳内的簋腹部各饰有一阴刻蝉纹。
10月18日,游客在陇县博物馆参观凤鸟纹方座簋。
“通常,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被古人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自殷末至西周中期,由于青铜器上大量用凤鸟纹作为装饰,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凤时代’。这件凤鸟纹方座簋通体以凤鸟纹为主要装饰,即使在‘凤时代’的青铜器上也不多见,对研究青铜器上的凤鸟图案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代青线说。
叁 从食器到礼器
“《说文解字》中对簋的阐释是:‘黍稷方器也’。意思是说簋是盛放黍、稷、稻等食物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型餐具。”代青线说。
簋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和食器,最初是用来盛放谷物或其他食物的容器。后来,簋逐渐作为礼器使用,不仅是古代中国贵族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还是体现社会等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簋的数量和质量常常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
“可以说,凤鸟纹方座簋是王公贵族的高等级‘餐具’。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通过簋的使用,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以及审美观念。”代青线说。
青铜簋大多厚重又华丽,可见当时王公贵族的生活非常讲究。陇县博物馆收藏的凤鸟纹方座簋上圆下方,纹饰精美,铭文流畅,是一件难得的青铜礼器。作为礼器的簋,在商周礼制中,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方座簋具有稳重、庄严的特点,逐渐成为高等级贵族钟情的礼器种类之一。
10月18日,陇县博物馆讲解员代青线在介绍凤鸟纹方座簋。
“起初,部分簋有盖子,没有底座,用于盛放和储存食物。后来,随着实用功能的减弱,簋逐渐演变为祭祀的主要礼器。商代早中期,簋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到了商代晚期,双耳簋开始增多。西周时期是簋的盛行时期,簋的出土数量多,形制变得复杂。除双耳圈足簋外,西周初期开始出现方座簋、四耳簋、四足簋和三足簋。”王全军说。
方座簋作为青铜簋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主要存在于西周时期。“长期潜心研究西周青铜器的张懋镕先生著有《西周方座簋研究》一文,对出土及传世的方座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指出方座簋源于陕西宝鸡,是商末周初中国西部文化的产物。”代青线说。
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的西周方座簋约有60件。从数量上看,西周早期的方座簋最多。
“目前,考古界一般认为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西部文化的产物。绝大部分方座簋出土于陕西,为数不多的几件出土于湖南、山东、河南。在陕西境内,宝鸡出土的方座簋最引人注目,并有出土器物数量多、器物时代早、出土地点集中、出土器物典型等特点。”王全军说,1997年,陇县韦家庄曾发现了两件方座簋,是方座簋发现较多的地区。这件东南镇纸沟村凤鸟纹方座簋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宝鸡地区方座簋的实物内容,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陕西日报)
宝鸡市“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召开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