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市人大常委会就我市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开展专题询问侧记
2024-10-30 17:22:09

(宝鸡融媒 张超)10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我市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开展专题询问。12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结合调研情况,围绕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询问,各部门客观如实应答,回应了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普遍关切,分析了存在问题、明晰了工作举措,进一步凝聚了建设美丽宝鸡的思想共识与强大合力。

1.png

美丽宝鸡 规划先行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将“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列入“十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秦岭保护、全域治水、国土绿化、绿色低碳“五大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造西部生态文明高地。

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强率先从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问:“请从‘规划管控’角度谈谈,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2.png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朱军回答道,近年来,宝鸡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省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持续加强规划管控,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2020年以来,我局组织开展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2024年7月,省政府批复了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宝鸡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三屏两水两区、一核两带多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为规划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科学划定“三区三线”。2022年9月,我市划定“三区三线”,并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02.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8.0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04.7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不突破70.4万亩,确保用地集约适度,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三是严格规划管控。在建设用地审批时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在建设项目审批时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和标准规范,确保规划审批质量。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小良询问:“我市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工作和成效有哪些?”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银科回答道,宝鸡坚持统筹发展和减排,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立“推进、评价、反馈、提升”闭环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强化能耗在线监测、用能预算管理等节能举措,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年节约标准煤约8万吨,规上工业非电力煤炭消费实现三连降。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完成64.66万农户散煤替代,2023年冬季发放补助资金1.93亿元。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庄里抽水蓄能电站获省发改委核准即将开工。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7.2万千瓦。“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扣减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后累计下降9.75%,为我市2030年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3.png

全面治污 碧水蓝天

“今年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空气质量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宝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罗科岐提问。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一键回答说,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努力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组织协调聚合力。认真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考核评估,推动全市上下以坚决态度、过硬举措抓好落实。二是聚焦重点抓治理。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完成45个废气重点治理项目,全市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达到18户。组织开展柴油货车路检,对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实现全覆盖。三是培训宣讲强认识。前往各县区、园区巡回宣讲政策要求,提升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思想认识、业务能力、工作效率。四是科技支撑提质效。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会商研判,动态发布空气质量排名和指标变化趋势,发现异常高值及时预警提醒,指导基层科学精准治污。截至10月20日,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2,同比改善6.2%;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2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11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同比前移9位;六项污染物同比“五降一平”。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沈宝黎提问:“全域治水行动可以说是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的重中之重,目前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水利局局长张卫东回答道,全域治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市政府成立了5个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市水利局成立工作专班高效推进,累计建设项目370个,其中实施渭河、千河等防洪工程39个和山洪沟治理项目15个,建设堤防护岸20公里;石沟水库建成蓄水,南峡沟等4座水库和段家峡等3个灌区加快建设,粮食沟等5座水库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72个,全市规模化供水人口76.81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9.63%;实施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等水保治理项目59个,治理面积730平方公里;实施渭河、千河等生态治理项目,治理滩区98万平方米,西北首个幸福河湖试点金陵河幸福河湖项目全面建成,修复了水域生态,提升了城市品质。凤县、太白县建成国家级水保示范县,清姜河、嘉陵江凤县段被命名为“陕西省幸福河湖”,清姜河荣膺全国“最美家乡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省考,我市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

4.png

推进治理 守护净土

“我市在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文询问。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王昭远回答道,近年来,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把城乡垃圾治理作为促进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来抓,成立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专班,编制出台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先后争取省、市财政补助资金3700余万元,建成运行垃圾收集站点5400余个,配备收集容器22593个、清运车辆3436辆,规范运行垃圾填埋场11座、小型焚烧处理设施7座、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1个,创建省级试点镇11个。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航拍、组织专人巡查等手段,排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294个。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000余场次,发放资料10万余份,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市城乡垃圾治理基本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下一步,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实施“完善收运体系、调整处理结构、全域闭环管理”三步走战略,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全周期、全区域、全体系处理,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葛伟提问:“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市在秦岭区域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中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晓军回答道,为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尾矿库安全防范水平,从2020年开始,市应急管理局从省上争取专项资金,对我市秦岭生态保护区33座尾矿库开展“一库一策”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并先后印发了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及嘉陵江、汉江、黄河流域尾矿库清理整治工作方案。近年来,共投入整改治理资金4.2亿余元,对我市秦岭区域嘉陵江、汉江、黄河流域共33座尾矿库按照提高一个等级上限的要求进行治理。目前已经完成闭库销号13座、提升改造15座,剩余5座计划明年5月底完成治理。全市22座尾矿库已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并接入国家和省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确保对尾矿库安全运行状况实时监测。同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逐库明确了尾矿库包保责任人和包保责任清单,落实地方政府领导安全包保责任。今年汛期,对尾矿库进行了全覆盖排查检查,并督促企业按照“八个一”“五查五看”“八到位”等工作内容开展自查自纠。今年“7.16”强降雨,全市尾矿库未发生险情。

5.png

“请问我市在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我市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乡村方面取得的成效有哪些?我市在抓好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和防外来物种入侵、防病虫害、防林草火灾、防森林资源破坏“一管四防”工作方面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

会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问题优先纳入问询内容。会上,提问、回答,追问、补充……2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会上,问题直指生态治理中的热点、痛点及广大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由点及面,均有触及,问者有理有据、击中要害,答者实事求是、坦诚详尽,体现出市政府以及相关单位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回应各方关切、狠抓工作落实的责任与担当。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跟踪督查,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的工作实效,为宝鸡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环境保障。

17302...


阅读量:2330
楠桠 小编
2024-10-30 17:22:09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