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融媒 惠耀辉)在周秦文化发祥地的宝鸡,凤凰被周人认为是西周发展壮大的吉祥鸟,有凤凰在周原上空飞来鸣叫,是祥瑞之兆,预示着周部族一定会安居乐业,发展强盛。
在宝鸡市眉县金渠镇,张育林斯佳夫妇是十里八乡的猕猴桃果农交口称赞的“双凤”。一来,同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两人,放弃了南方安逸的工作生活回到眉县,建设家乡;二来,扎根秦岭脚下服务果农的两人,心中有一颗助力乡村振兴的不悔初心。
政策搭台 凤兮凤兮归故乡
2013年,眉县娃张育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4年后,他进入一家国内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在福建省福州市有了不错的生活,还认识了美丽的福州姑娘林斯佳。可能这就是农村孩子努力学习的价值,但这并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也不是张育心仪的最佳选择。
2019年,受行业发展影响,张育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家乡的猕猴桃产业日渐壮大,带动家乡人民增收致富,但粗犷的管理方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正是他施展拳脚的舞台,自己也有信心闯出一片天地,圆他建设家乡的梦想。回家乡,他也有私心,父母日渐年长,在土地里刨食几十年,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长,为的就是老了干不动时,儿女绕膝、共享天伦的美好,他想帮父母圆梦。
在外打拼多年的张育明白,选择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需要认真调研市场前景。找谁了解呢?父亲就是最好的对象。在金渠镇做农资销售的父亲,和果农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哪里的果子品质好、价格高,哪里的果园管理好、产量高,老父亲脑子里有一本“活地图”。
没成想,还未给家里提出返乡的想法,父亲却向张育抛出了“橄榄枝”。父亲的“橄榄枝”不是没有缘由。近年来,眉县县委、县政府靶向施策,针对全县猕猴桃产业提出了猕猴桃产业“四改五提升”工作要求。“四改”即改土壤、改品种、改树形、改模式;“五提升”即提升基础、提升技术、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
政策是一架产业变革的新犁,可拉惯了旧犁的老牛,除了不适应,心中还有一丝畏惧,害怕造成自己的损失,于是更多人观望、等待,张育的父亲便是这猕猴桃产业的老牛之一。
思路跟不上、观念跟不上,甚至管理技术也跟不上。时代在发展,产业的升级也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放不下自己辛苦半辈子打拼的家业,于是老父亲隔三差五向儿子请教。从小看着猕猴桃长大的张育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提出了自己对于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这一来一去,更加深了张育返乡的热情。
但如今,张育在做选择时已无法冲动,因为关系自己和未婚妻林斯佳的未来,还是要实地考察之后再作决定。自己在福州因为工作原因走不开,只能辛苦未婚妻先跑一趟。
大有可为 凰兮凰兮从我栖
1994年出生的林斯佳,毕业于山东大学,虽然年纪轻,但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稳重与执着。独生子女的她从小生活在城市,被全家宠爱,在此之前别说是农业,沾着泥土的道路自己都没走过多少。
得知林斯佳要去西北农村,父母表示理解,但亲朋好友却坚定地反对。大家觉得从小娇生惯养的林斯佳回农村要受苦,从小疼爱自己的姑父甚至告诉林斯佳,在网上查阅资料,那里连树都没有。但林斯佳坚定地相信自己爱人的选择,亦如当时选择他一般坚定。
2021年,林斯佳孤身一人来到眉县,踏入猕猴桃之乡的那一刹那,一切未知的恐惧都烟消云散。宽广的关中平原上,绿色占据了目光所及的一多半天地,远处海拔3771米的太白山,白雪皑皑的山峰,在蓝天白云下,滋养着果农的丰收,这一切带给这个南方姑娘前所未有的视觉美感与冲击。正值猕猴桃挂果的季节,定睛看去,绿色的枝头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在干净整洁的乡村间忙碌的农户,脸上挂着等待丰收的喜悦。
更让林斯佳惊喜的是政府对猕猴桃产业的重视。2021年12月,眉县“四改五提升”现场会在金渠镇召开,主会场没有在会议室,放在了张育父亲的农资门市铺,看着在现场交流的农业专家、求知若渴的果农,全程参与会议筹办的林斯佳,对猕猴桃产业发展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猕猴桃产业对“新鲜血液”的急切需求。
半年时间,林斯佳多次回到眉县实地调研,发现了猕猴桃产业的一些问题。就拿张育父亲的农资门市铺来说,购置了多套检测设备,可没有专人使用;门市铺提供农药化肥销售,但销售后如何使用,缺乏跟踪服务,导致效果大打折扣。是问题也是机遇,林斯佳也渴望将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助力产业升级。
双凤归巢 新人助力兴农产业
2021年底,张育和林斯佳放弃了在福州的事业,一起回到眉县,并在2022年完婚。婚后的二人全身心投入到猕猴桃产业服务中。依托张育父亲的农资门市铺和农业技术人员,整合已有农业资源,张育夫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建立起猕猴桃生长全周期的技术服务,成立眉县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更何况作为农业新人的张育夫妇。一开始,年轻的夫妻俩提供的技术服务没少受果农的质疑。2022年冬天,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前往常兴镇郭何村五组的一处果园开展技术指导,发现村民在往果园里拉运农家肥,技术人员赶紧劝阻,可村民不听,因为种了十几年猕猴桃的果农,自己对于果树管理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可谁知第二年春季,果树出现大面积黄化、腐根情况。
张育解释说:“以前冬季施加农家肥,是群众惯用的做法,可正是这种惯用的大田思维,让猕猴桃减产。因为冬季温度低,农家肥没有办法充分发酵,等第二年天气转暖,施用在果园中的农家肥开始发酵时,极易损伤根部,阻碍营养的吸收,在猕猴桃生长膨大期,植物的光合作用用于根部的生长,对猕猴桃的果体生长反倒造成了影响。”
群众大田思维和粗犷管理是猕猴桃产业升级的短板,也是合作社拓展服务市场的机遇。在借鉴原有“果园托管”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合作社摸索出了猕猴桃产业社会化服务的“果园精准托管”模式: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以土壤科学检测、果园诊断、全程技术指导、全程施肥服务、农用器械服务等对猕猴桃种植的全流程进行精准指导跟踪服务。
在介绍自己的服务模式时,张育形象地将自己的合作社比作“猕猴桃医院”。张育说到,猕猴桃的生长就好比人的成长,首要的是健康的生长环境。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会首先对果农的土壤环境进行检测,根据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一地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精准的果园管理方案。为确保果农的果品质量,每年合作社会安排技术人员上门开展测土配方、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等精细化的技术指导,帮助果农省时省力种好果。
凤凰于飞 服务接地气有人气
张育和林斯佳是名校的高材生,但这并没有成为他们脱不去的长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让两人很快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光芒。
作为南方姑娘,刚到农村的林斯佳很快发现了自己的能力短板——方言。村民讲话她听不懂,她讲普通话群众不爱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凭借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林斯佳硬生生地既会说又能听懂眉县方言。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一样。和村民交往久了,林斯佳发现猕猴桃产业升级最大的问题是人,是缺少青年人才。
“我见到的果农大部分是上年纪的中老年人,当问及他们要种到什么年纪时,回答是相似的,‘等干到干不动就不干了。没办法,年轻人不愿意干,自己又放不下。’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悲观情绪。”林斯佳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总会鼓励果农说:“谁说没有年轻人,我也就是90后,我从福建来眉县,就为了种好猕猴桃。”
阳光、开朗,最重要的是会说方言,张育和林斯佳很快成了眉县周边有名的新农人。合作社开办的每期技术推广小课堂,场场爆满,成为了十里八乡的果农“抢”课上的技术“加油站”。为了方便果农及时准确了解最新的农业管理技术,夫妻二人建立了10个覆盖近5000人的技术服务信息群,安排技术员在群里实时回复果园管理问题,并在短视频平台开办了直播课,短短一年多时间,已吸引粉丝五万多人。
凤鸣高岗 招才引智筑梦家乡
7月12日下午,家住金渠镇年家庄二组的果农马峰涛和爱人急匆匆地赶到合作社购买除菌药。问及原因,马峰涛说:“早上看了张育的直播,介绍说最近强降雨天气比较多,高温高湿的环境,猕猴桃树极易出现灰霉病和炭疽病,我下午就赶紧来合作社买药。”
马峰涛告诉记者,自己是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现在全托管的植保服务,不仅省时省力、省心,还省钱。马峰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合作社测土配方的技术服务下,自己每亩土地的化肥农药投入能够降低200元左右,自己家种植了5.4亩猕猴桃,光是投入这一项一年就能节省1000元左右。再加上技术管理得当,猕猴桃品质能够达到优质,每斤最少比别人多卖5毛钱。
如今的眉县猕乡缘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已建成集检测分析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果农接待中心、果农课堂于一体,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社会化服务中心。合作社8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托管猕猴桃种植土地31816亩,占眉县全县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最近,合作社仍在“招兵买马”。目前,合作社已经吸纳了来自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国内5所知名高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但对张育夫妇来说,现有的人才还不够支撑合作社未来的发展。
让枝头的果实有人念,让耕作的农民有希望,让返乡的游子有理由。张育和林斯佳这对新农人,正在眉县这片热土上,用青春热血书写乡村振兴的不悔篇章。
宝鸡市“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召开
凝心聚力优环境 同心同向解难题 宝鸡市餐饮酒店行业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召开
宝鸡金台区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首个“税惠到坊”服务驿站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