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陈仓区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聚焦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两大板块,着力构建社会化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模式,提高农机服务化水平,大力发展农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改变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单家独户经营“溜溜田”的方式。目前,全区3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田保姆”,达到农田耕种作务全覆盖。
2016年3月,周原镇东王村金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买了玉米青贮饲料机、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拾草打捆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农机具60多台,以每亩700元价格兑现农户,流转土地400多亩,同时,托管378户1500多亩土地,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防病、统一经营,解放了劳动力,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金绪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绪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承担着区上国家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在管理好本村农田的同时,还将业务延伸拓展到青海、甘肃等省跨区作业,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尤其是对托管的13户贫困户,全部实行免费,从小麦、玉米播种施肥到收割入仓,贫困户不花一分钱。
63岁的贫困户王增加说:“我因意外事故造成双腿残疾,老伴也因患脑溢血留下后遗症坐上了轮椅,老两口不能下地干农活儿,时常为种家里的4亩地而发愁。自从有了农机合作社,我再也不用操心地里的活儿了!”
陈仓区慕仪镇第三村万亩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恩强
在慕仪镇万亩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巨型钢构架大棚内,停放着拾草打捆机、玉米青贮饲料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50多台农机。理事长刘恩强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吸纳社员90多户,流转土地480亩,托管了200多农户的1800多亩土地,为13户贫困户免去一切种田费用。
陈仓区周原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多社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艰巨任务,陈仓区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让农机专业合作社给贫困户当“田保姆”,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的难题,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造,确保了粮食安全。(宝鸡日报记者 庞文渊)
编辑:陈云哲
